单位后面一条街上的核酸检测小屋,孤零零地留在原地,落满尘灰。在小区的道闸与门口的门面房构成的一个拐角里,它一半藏在拐角里,一半显露在外面。
冬天里不很显眼的存在,道路两侧的栾树的树叶和干枯的小灯笼还零落地挂在枝头,遮掩着视线。
现如今,新叶未曾发芽,老叶已落归根,只有枯黄的小灯笼在春风里摇曳呼唤着。亭子就脱离隐身的状态又出现在众人面前。
年前二十八、二十九的时候,街道上的核酸小屋被统一回收,看到有工作人员在现场,原址拍张照,叉车叉起后再拍张,然后在搬离的空地处再拍张。叉车远去,工作人员也赶赴下一个点。完整的一套程序。
连医院门口的点也不例外,统一被拉走了。
不知道为什么这个点就这么被遗忘了。
看到它总想起隔一天就要排队几个小时在这里做核酸的场景,冷,累,还不一定能排上,经常还会伴随因个别人插队的争吵声。
临近结束时间有工作人员会提前来队伍的末尾竖个牌子,以示到此为止,后来者不要再排了。但总有人急着要核酸证明,依旧很固执地续后等待。
不说风险,单就所处环境来说,医护人员也不轻松,她们在那封闭的小屋里,保持一个姿势,胳膊在半空中架着,消毒水数百次上千次地清洗着,为了不上厕所甚至连水也不敢喝。
很多次在排队排得崩溃的时候,看到她们,就把抱怨咽了回去。扪心自问,如果是自己,那么一个固定的姿势能坚持一天吗?很难。都不容易。
还不如全民做核酸,在小区里,在道路旁,她们好歹有个凳子可坐,也能变换个姿势。
核酸小屋上得迅速,多而密集,往往一夜醒来路途中就如新生蘑菇一样长出来几个。
也随着解封的形势,从爆热的热闹景点突然变得毫无用处。
象是一场梦。
一个让人难忘的有着惨痛经历的梦。
那么多亭子,它们何去何从呢?
就如同之前的书报亭,消散后去向何处了?而书报亭毕竟为大家服务了很多年,即便是报废也觉得很容易接受。
见到不同报道中,核酸小屋被改造成志愿者服务区、环卫工人休息区、社区服务处、小修小补服务区,还有把核酸小屋设置成街边小朋友的游乐区,等等各种奇招。
方便生活的同时不至于浪费那么多材质,也算是物尽其用,不那么令人惋惜了。
做为已经完成了那一阶段历史使命的特定产物来说,那么大量的产出,能够合理地回收再利用,创意地再创它的价值,还顺便成了街边风景,对那如梦的往事也算是个慰籍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