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和你的专业能力一样,对在职场上打拼的你来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并不像宫廷剧里皇帝赐的毒酒一样,一旦喝下就一招毙命,它更像是一剂被你经常无视,却潜藏在身体里的慢性毒药,一点点的吞噬你的职场竞争力,在不知不觉间直至摧毁你在职场的发展。
说到这,作为程序员的你是否会想起前不久和项目经理的对话?
经理:有一个任务需要完成,你看一下,给我个预计完成时间。
你:这个需求不难实现,两天就能做完,两天后准保上线。
两天以后,当项目经理又来到你身边问工作情况时,语境似乎变了。
经理:怎么样了,做完了吧,今天能上线吧?
你:我的代码写完了。
经理:测试工程师测过了吗?测试结果怎么样?
你:还没有测试呀!
经理:怎么没有测试呢?马上安排人测试能测完吗?
你:我不知道耶。
经理:什么?我可是向上汇报说今天这个需求一定能上线的。
显然,项目经理有些着急了。明明是让你自己预估的工作时间,结果还搞成这样,如果延误了产品上线,这个损失又该由谁来负责?而此时的你更委屈,心想着我的代码写好了,自认为写得完美至极,经理一句夸奖的话都没有说,还有点责怪我的意思。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乔治. 奥威尔说过:
思想可以败坏语言,语言也可以败坏思想。
直白点说就是,警惕你的话语内容,它会改变你的认知方式。
这么说,难道是因为沟通不顺畅,才导致了完成的结果差强人意?不管怎样,仅仅凭直觉的猜测并没有任何意义,让我们用3F方法详细的分析一下上面的沟通内容吧!
第一个F是Fact事实,摆明事实的信息,确认对方的客观情况。上面案例中,项目经理有一个急侍上线的产品要开发人员写代码实现,这是事实。但是,开发这个需求要用什么技术实现,完成这个任务要多长时间,这是个问题。项目经理把这个问题移交由程序员自己做决定。这个做法也说明,项目经理不关心技术实现细节,只关心产品具体的上线时间。
第二个F是Feeling感觉,指的是双方对于事实的论断是否一致。基于上面的事实,从项目经理的角度讲,他认为这个任务完成就意味着产品可以上线。而从程序员的角度讲,他认为的任务完成只意味着代码写完。这其中显然存在“认知代沟”。
第三个F是Focus意图,进一步探讨对方的意图是什么,而我的意图是什么。最好通过有意识的寻问,避免“认知代沟”。显然,案例中并没有进行这一步确认。如果换一个对话对象,一位较有工作经验的程度员会这样追问项目经理:你所说的预计完成时间,包括编写代码的时间,还包括其它时间吗,比如测试和关联产品的联调时间?有意识的寻问,减少沟通成本,总比无端的自我猜测要好得多,你说呢?
第四步是共识,对上面三步的沟通做个总结,以追求双方确认一致并达成共识。显然,这个案例中的共识,是基于对产品上线前步骤确认和时间预估而得来的。
不难看出,3F沟通方法对一次沟通中彼此在对齐信息、达成沟通共识上对我们有很大帮助。不过,想要长期稳定地提升沟通品质,一定离不开双方信任关系的建立和信任水平的逐步提高,这是个慢功夫。
再慢的功夫,也是有方法可循的。例如弥补理解偏差的方式有很多,有一个最佳实践,它就是DoD(Definition of Done)。它帮助我们定义怎样算是完成了,用任务清单的方式一项项的把每步要做的事情,哪步涉及到的检查项一一列出。有了它,双方在对齐完成的意义时,会更加的得心应手。
开篇的案例中,如果双方在工作之前,先制定DoD清单,谁该做什么事情就更加一目了然了。比如清单中可以这样写明:
开发完成,表示开发人员编写好相关功能代码;
编写好单元测试代码;
移交给测试人员测试,测试任务包括但不限于测试代码逻辑,测试功能实现,测试产品间的兼容性。测试人员要保证测试覆盖率达到90%。
产品负责人对产品验收;
整个产品代码集成完毕,产品处于可部署、侍发布状态。
而每次在任务分配和讨论时,就是在清单中增加项目,减少项目的过程。一旦双方确定了DoD清单的内容,做事的结果就有了两种状态,“做完”和“没做完“。如果这种方法在团队中推广,必定会减少团队间的合作沟通成本。
人与人的协作中,经常会出现各种问题。根本原因之一是有太多人因为理解偏差而造成了对某件事情的误解,从而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而DoD就是将这些容易产生歧义的不确定落到实处,变成确定的方法。
记得罗振宇在跨年演讲中曾说过:
即使这个世界再不确定,你都可以用自己的超级确定,来对冲世界的不确定。
与之相对应,即使在职场中与不同角色的人沟通经常不顺畅,带给不确定感,你都可以用类似DoD的方法来对冲沟通中的不确定。长此以往,你就是他人眼里那个做事靠谱的人,用”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的行为方式为未来的职场发展铺平道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