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1.1 精神分析理论

2.1.1 精神分析理论

作者: 赵淇竹 | 来源:发表于2018-07-13 14:32 被阅读4次

1、精神分析理论

(1)弗洛伊德:12345(3人格 5阶段)

(2)埃里克森:8阶段


一、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123456

1、一种驱力:力比多

2、两种本能:生本能+死本能

3、三种心理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4、四种研究方法:临床观察法;催眠释梦法;自由联想法;生活史法。

5、五个发展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器。

6、评价:优点+缺点。

详解:


1、一种驱力:力比多(libido)

人与生俱来的性本能,携带着数量一定的心理能量“力比多”,它具有驱使个体行动以获得满足和快感的作用。

性本能是一切行为的最根本动力。

2、两种本能:生本能+死本能

(1)生本能:生存力

(2)死本能:破坏力

3、三种心理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1)本我:本能我。遵循“快乐原则”。最底层,是人的原始本能需要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具有初级过程思维,幻想希望的目标出现并立即满足。

(2)自我:现实我。遵循“现实原则”。中间层,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起调节作用,一方面要尽量满足本我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的约束。具有二级过程思维,可以支配行动,考虑过去,并计划未来。

(3)超我:道德我。遵循“道德原则”。最高层,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抑制本我冲动,对自我进行监督。

4、四种研究方法:临床观察法;催眠释梦法;自由联想法;生活史法。

(1)临床观察法

(2)催眠释梦法

(3)自由联想法

(4)生活史法

5、五个发展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器。

(1)口唇期(0-1岁)

力比多的发展是从嘴开始的,吃奶和吮吸给儿童带来最大的快感。

从出生到6个月,儿童的世界是“无对象的”,他们还没有现实存在的人和物的概念,仅仅是渴望得到欢乐、舒适的感觉,而没有认识到其他人对他是分离而存在的。

(2)肛门期(1-3岁)

排泄给儿童带来最大快乐。

这是儿童学习如何获得爱、表扬和赞赏的关键时期。

如果这一时期不能被父母恰当对待,那么儿童的人格就会残留着恐惧、内疚和蔑视的痕迹。

这种被压抑的冲突可能导致成人强迫性地定时大小便和洁癖,或者变得尖酸刻薄。

即肛门期滞留型人格。而肛门期排泄人格会比较邋遢和放纵。

(3)性器期(3-6岁)

激动不安的时期,性器是儿童快乐和满足的主要来源。

并爱戴同性父母,这个阶段的儿童十分依恋异性父母。这种早期的异性亲子依恋可分为恋父情结(伊莱克特拉情结)和恋母情结(俄狄浦斯情结)两种

如果这一时期的情感冲突通过被压抑的性冲动和认同同性父母未得到充分解决,残余的冲突遗留在潜意识中会扭曲青少年和成人的人格。

(4)潜伏期(6-11/13岁)

这一时期,主要的满足区域仍能是性器区,但通常在儿童的行为中没有表现出来,因为儿童为了解决恋父或恋母情结的冲突,都压抑了性的表现。

潜伏期的儿童把力比多投入到了学校学习和大运动凉的游戏中去。

(5)生殖器/青春期(11/13岁以后)

这一时期女孩和男孩出现第二性征的身体变化,青春期的到来唤醒了性冲动,青少年必须学会以社会认可的方式表达这种冲动,如果发展是健康的,婚姻和抚养孩子就能够满足这种成熟的性本能,并且他们能够以更少自我中心、更客观的视角来看待世界。

个体最重要的人物是摆脱父母的控制,容易产生冲动,对成人产生抵触情绪。

总结:心理性欲发展五阶段

6、评价:优点+缺点。

(1)优点

原创性高,影响力大。

精神分析的建议对父母与其他影响儿童的抚养者的时间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的理论对社会及科学都是一大贡献。

(2)缺点

科学性不足。

无儿童的直接研究,根据成人回忆;个案研究,结果缺乏代表性。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埃里克森更强调自我的作用,认为人格是生物、心理和社会三因素组成的统一体。

1、人的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发展任务和人格品质:

(1)婴儿期(0-1岁)

满足生理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体验希望的实现;

(2、儿童早期(1-3岁)

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意志的实现;

(3)学前期或游戏期(3-6岁)

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4)学龄期(6-12岁)

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

(5)青年期(12-18岁)

建立同一感,避免同一感混乱,体验忠诚的实现;

(6)成年初期(18-25岁)

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

(7)成年中期(25-50岁)

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

(8)成年晚期或老年期(50以后)

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倦,体验智慧的实现。

2、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理论特点:

(1)人格发展是自我逐渐形成的过程

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了文化和社会学因素的影响,人格是个体和周围环境交互作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2)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的观点;

(3)人格发展是连续一生的发展过程;

(4)二维性的发展阶段说,即他不是一维的纵向发展观,而是强调人格发展成功与否与横向维度上的两极内容有关。

3、比较: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观点

相关文章

  • 2.1.1 精神分析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 (1)弗洛伊德:12345(3人格 5阶段) (2)埃里克森:8阶段 一、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

  • 家庭教育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是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创始人是弗洛伊德,他的理论被称为古典精神分析理论,而...

  • 综合|社会心理学之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 一、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的。早期理论认为,...

  • 亲子沟通:儿童发展的理论(二)

    一、成熟势力说 二、行为主义理论 三、精神分析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人格结构理论 奥地利的西蒙.弗洛...

  • 精神分析发育理论的典型误解

    南希《精神分析案例解析》之第四章 心理发育的评估 1/ 精神分析理论的滥用 如果你的身边有正在学习精神分析理论的朋...

  • 37天

    G:【关于心理咨询的三种理论观点】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是心理学的三大理论支柱 1、精神分析。精神分析通过分...

  • 黑屋子里的黑猫

    关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先记下老师所讲的要点。 “精神分析理论观点”,其实教材中所讲的不是那个庞大的体系,而只...

  • 第二章《精神分析性格诊断》-读书笔记

    时隔一年,再读南希这本《精神分析诊断》,其中很多的理论,读起来有点理解的感觉。 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对于人格理解,依赖...

  • 《精神分析入门》第二章1,内驱力

    《精神分析入门》第二章1,内驱力 第一章说的两个基本假设,是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或理论基础。也就是精神分析的框架的基...

  • 精神分析理论

    潜意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现象,无意识现象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前意识指能够进...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1.1 精神分析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cfq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