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第1封信

作者: 马尔菲 | 来源:发表于2017-05-16 20:09 被阅读0次

    亲爱的宝宝:

    这是妈妈给你写的第一封信。当你能读懂这封信的时候,应该比现在大很多了,不仅学会认字,估计还摔了不少跤。

    妈妈对你的培育目标,很简单,就是前期陪你大量试错,等你尽早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

    当你有了清晰的人生目标,并且学会思考如何把它变为现实,父母不在身边依然能过好这一生,我想教育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一个人能选择自己的人生,既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这些在成长中慢慢积累。

    智慧不等同于知识,也不等同于技能。知识和技能的储备都可以根据目标的方向踏实准备而获得,任何时候都不会因为开始太迟而无法弥补。

    在知识和技能之外,人生智慧还包含一个容易忽略学习的是品德。在古代的中国,人们要背诵大量经典来学习先贤的行为,这方面在现代教育中是缺乏系统学习的,要多重视。错误的价值观,是让很多人载大跟头的原因。不要让竞争迷失了眼睛,利他思维、双赢思维也很重要。

    这就是“教之道,德为先;学之道,贵以专”的含义。

    教育的路,是不断试错的过程,学习的路也是不断试错的过程。你会错,我也会错,所以父母这个身份也是需要学习才能胜任的。这个公众号就是妈妈和你一起学习的记录,在成长的路上我们是合作的好伙伴。

    在做选择的时候,常常会困惑如何才能找到那条最好的路,比如选择兴趣和专业。然而,没有人能准确预测未来,也没有人能给你标准答案前方哪一条是最好的路。能理解错误不可避免,让它越早发生越好。

    比如今年你五岁多,妈妈发现你在搭建积木上很有兴趣和创意,所以带着你一起走了几家机构,一起学习认识下这个妈妈小时候从未关注过的领域。同时也请教了些老师和高级工程师,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学机器人编程。然后我学习到了一个识别方法,是观察下孩子有没有机械感,比如拆了一个东西有没有兴趣和能力把它装起来。

    但是,更新的认知是我反思自己提出这个问题的思考路径就有问题。这是不自觉的固定式思维模式引发的问题,一个人适合学什么?

    任何一门兴趣都可以从培优和补短的方面去判断它的价值。比如一个人不擅长什么,从补短的角度思考反而是需要加强学习的 。比如女孩子的机械感可能比较差,那么报一门乐高课会不会对她将来学习物理知识有帮助呢?而培优需要更专业、更高阶的老师和课程体系,这方面的花费也会升级,而且是大大升级,比如去参加竞赛需要为集训和请更好的老师支付更多的学习费用。所以在考虑教育预算的时候,可以根据教育投资在家庭资产的比例——愿意浪费掉多少进行调整。

    一个兴趣从培优的角度考虑和补短的角度思考,需要付出的成本是不一样的。兴趣的培养不像埋下一颗种子就能长出一棵树,更多的时候是埋下一颗种子,等了一段时间发现没养活。

    泛兴趣的培养模式成不成功很难有个确定的答案,但通过尝试做不成什么却可以有回答。教育的投注是在能承担风险的情况下最多能浪费多少?回报后置的思维模式可以解决很多困扰。

    其实在生活中不乏为了子女成长下重注的例子。妈妈在这次走访中就遇到一个教育观很独特的爸爸,为了儿子能更好地玩好机器人编程,自己辞掉工作,专门陪孩子建立了一个创客实验室,把创客课程的研发当成了自己的工作,和孩子一起开发课程,同时激发了孩子演讲、学外语等等主动学习的热情。

    这是和很鲜见的教育实践的例子,让妈妈有幸遇到了。妈妈非常认可这种父与子共同学习成长的教育理念。这个例子从另一个角度,告诉了我们不同目标、不同价值观影响下,教育投资在家庭资产中的分配比重是差别很大的,这位父亲几乎是all in了。风险和收益是相应的。教育投资作为一种消费投资,思考愿意为这笔投资浪费多少,思路会更清晰,答案也会更有意义。

    现在热映的一部电影《摔跤吧!爸爸》。电影妈妈是和你一起看的。想让你理解下学任何东西都是有重复枯燥的过程的。 故事是有真实背景的。的确有Phogat家族改变了印度女子摔跤项目的历史,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父亲的严格训练与关爱。

    电影里,父亲做为教练的时候是非常无情的: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训练;让平时穿长袍的小姑娘穿上男孩子式的短裤;无视女儿们的苦苦哀求剪去她们的长发……最终摔跤让两个女孩子挣脱了偏见和无止境的家务,挣脱了14岁嫁人的命运,踏入更广阔的世界。

    故事是激动人心的,但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这个父亲的选择让女儿练摔跤的决策过程是否正确?

    父亲的动机有两个:一个是强烈的为国争光愿望,要让印度拿到国际上的摔跤金牌。自己年轻的时候打到全国冠军却出于生活压力放弃了摔跤选择了工作,但国际夺金的愿望他希望下一代能实现。另一个是希望女儿能过好自己的一生。

    其实从教育的角度,这个故事的教育方法就是一种下重注的投资方式。 让下一代完成上一代的未实现的愿望是件风险很大的事。可以说电影里如果没有父亲不是国家摔跤冠军、没有剧情设计的屈从于命运14岁嫁人的小新娘对两位孩子的点拨,这会是个大概率失败的例子。

    电影里有个细节,母亲阻止让父亲下这个决定的时候,父亲说“让我试一年”。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低成本试错的方法。父母放弃一切陪学陪读的极端性下注行为,在放大回报的同时也放大了风险。这样的人生机会可能不是大多数能把握。

    在人生选择的很多时候,正向思考往往得不出准确的答案。不妨把自己的成长当成一个运营项目的过程,那么在考虑要不要启动一个项目之前,搭建一个真实的应用场景进行低成本试错,或许是个找寻答案的好方法。

    爱你的麻麻

    2017年5月16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给孩子的第1封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cfr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