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随园诗话》通注(2·51)

《随园诗话》通注(2·51)

作者: 真老实人_425a | 来源:发表于2024-08-04 19:30 被阅读0次

【原书卷二·五一】

苕溪女子姚益鳞,嫁严林溪,以夭亡。《送姊之洚溪》云:“姊妹花窗下,相依两意同。拈针五夜火,拜月一襟风。忽逐分飞雁,都为断梗蓬。拟将苕水阔,送尽别离衷。”《闰七夕》云:“微云依约接银河,一月佳期两度过。倘把重逢欢较昔,翻教添得别愁多。”

苕溪,音tiáo xī。释义:1、古地名,清代时乌程县的别称,今为湖州市(旧名吴兴县)的别称,因苕溪而得名。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吴主孙皓分吴、丹阳两郡置吴兴郡。隋开皇九年(589),废郡置州,废乌程、武康、长城(今长兴)等县合置湖州。元元贞六年(1295),废州,置湖州路;至正二十六年(1366),改湖州府。明、清皆为湖州府。至清末,湖州府管辖乌程、归安、长兴、德清、武康、安吉、孝丰共7县。府治湖州府城,归安、乌程二县县治亦在府城。民国元年(1912),废府,乌程、归安二县合并为“吴兴县”。1949年,于吴兴县的城区置“吴兴市”,1950年,改为“湖州市”。1962年撤销;1970年复置。1981年,撤销吴兴县并入湖州市(县级市)。隶属嘉兴地区。1983年,撤地建市,建湖州、嘉兴两个省辖市。2、又河川名,一名苕水。即今浙江省北部注入太湖之苕溪。为本省八大水系之一。《元和志》卷25湖州乌程县:“霅溪水一名大溪水,一名苕溪水,西南自长城(今长兴)、安吉两县东北流,至州南与余不溪水、苧溪水合,又流入太湖,在州北三十五里。”《寰宇记》卷94:“以其两岸多生芦苇,故名苕溪。”《方舆纪要》卷89浙江总序:“苕溪有二源,一出天目山之阳,经杭州府临安县西,绕县南而东入余杭县界,又东流经余杭县治南,又东流二十七里入钱塘县界。自源徂流,凡百八十里,始通舟楫,又东北入湖州府德清县境,经县城东南,又北经府城南,合诸溪之水,汇为城濠,此苕溪之东派也。其一源出天目山之阴,经孝丰县东南,又北流经安吉州西,折而东经长兴县南境,至府城西,亦谓之苕溪,此苕溪之支派也。两溪汇流,由小梅、大钱二湖口入于太湖。”自唐以来,为浙江北部重要漕运河道。

姚益鳞(生卒年不详),字竹筠,号绣岩,清浙江乌程人。严兆荪(字林溪)室。著有《吟香楼草》。见清·许夔臣辑录《国朝闺秀诗香咳集》。

严林溪,即严兆荪。清代女诗人姚益鳞夫。其他无考。

洚溪,音jiàng xī。或地名。无考。按:洚:意为大水泛滥,洪水。《孟子·滕文公下》“洚水者,洪水也”汉·赵岐注:“水逆行,洚洞无涯,故曰洚水。”宋·王安石《送裴如晦宰吴江》诗:“三江断其二,洚水何由宁。”

闰七夕,指农历闰七月的七夕节。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演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闰七月是农历的说法,农历为保持和公历(阳历)的回归年同步,古人采用设置闰月的方法解决,即农历每二至三年增加的一个月。古代曾采用十九年置七闰的闰周,到唐代的《麟德历》时废除了固定闰周,采用无节令月置闰,即该闰时置闰。闰七月是较为常见的闰月。七夕节和中元节最早、中秋节最晚的年份一般闰七月,通常相隔19年出现一次,有时相隔38年出现一次,还有的相隔超过19年而没超过38年期间出现一次,最短相隔8年或11年出现一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随园诗话》通注(2·5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cltk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