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传习录》第882天
内容:《传习录》中卷 《 答欧阳崇一》 第167条
时间:2022年7月4日星期一
志愿:|当|下|即|未|来|
立志成为一名自省、感恩、利他、致良知的印证者、践行者。陪伴好身边人,践行做好身边事。
今日功课
读原文:
1,明隆庆六年初刻版《传习录》第 167条
《传习录》第 167条(7月2日-7月8日)学习笔记:
读书践行心得:
良知是本自具足的,因此良知光明是向内求。
首先要明白的是无论是向内求还是向外求,我们求的是天理、良知,也就是处理万事万物的最合适的道理。说的普素一点,就是如何能让自己身心安定、不焦虑、不恐惧、坦然的面对所有事物。
向外求是在外在事物上去找天理,找良知,然后我们去遵循它,实现依天理而行。
向内求是心即理,我们要做的是恢复心体本然的光明状态。
如果把心比作明镜,向外求是,用眼看,用耳听,用身体去经历然后总经经验,用经验去告诉镜子,天理是什么,根据经验去应对事物。这样是人为制造天理把镜子当做摆设。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有的感受不仅仅有偏差、局限性、不全面,而且每时每刻时空在变迁,人也在成长、就会有崭新的事物发生,理就学不完也总结不完,因此无法找到适应万事万物的理。向外求功夫是用在“找”。
向内求是把镜子擦亮,时时刻刻保持它的明亮。无论任何时刻、无论任何事物来到镜子前面,镜子自然就照出事物的本来貌。功夫是“擦”。
“擦”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就是擦掉由于不良习惯而形成的自私自利、有我之私、傲慢等私心私意。把这些私意却除掉,我们的心自然恢复原本的光明。
如何克除私意呢?
即是在实际的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上去切实的做、去克除私意。生活中的起心动念、所见、所闻、所行,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克除私意应下的功夫的时候,下功夫的抓手。
也因此阳明先生在文中说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滞于见闻,而亦不离于见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