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家长发愁:现在的孩子打也打不得,说多了也不听。
现在的孩子为什么打不得呢?家长会说:“现在不是不提倡体罚孩子呢?”的确,在社会大力提倡赏识教育的今天,谈家庭教育中的体罚,多少有点不合时宜。不过体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是一种微妙的家教艺术,在孩子常常的成长道路上,却实实在在,难以避免。有些教育专家认为,适度体罚是规范孩子行为的有效手段。由此看来,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家长,适当体罚孩子也是一种爱的表现。
既然是这样的话,那怎么体罚才能既不伤害孩子?又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呢?
“体罚”孩子的四大原则。
原则一:尽量不体罚孩子。
研究表明:2到6岁的年龄段,家长如果体罚孩子,还能产生较为积极的影响。7到10岁的年龄段,家长的体罚则很容易产生消极后果。10岁以后,家长对孩子的体罚则只会产生消极的后果。因此,在孩子上小学后,尽量不要体罚。
原则二:选择正确的体罚方式和场合。
体罚的种类有很多,家长要注意,不能采用羞辱性的体罚方式。
比如:让孩子自己打自己的脸,在大庭广众下罚跪等。这种类型的体罚会给孩子的身心造成很大的危害。可以选择一些又有效又不会导致不良后果的方式。如:适度站军姿,做俯卧撑之类。既能锻炼身体,还能收到较好的惩罚效果。
同时,家长一定要清楚什么情况才能对孩子实施体罚?
有时候孩子犯错并不是由于自己的原因,有时候则是出于某种好意。比如:善意的谎言之类。
家长如果不搞清楚状况,就盲目体罚孩子,不但收不到体罚的效果,还可能伤害到孩子的心理。
体罚孩子的方式中,最常见的就是“打孩子”,这种方式,建议家长能少用就少用。因为孩子能犯下值得您大打出手的错误,其实并不多。
比如:偷东西,恶意伤害别人等行为,如果孩子犯的错不是很严重。建议家长可以先采用相对温和的体罚方式,并明确告知孩子,三次温和的体罚之后,如果还是不改就会挨揍。
此外,在体罚孩子的时候,一定要顾及孩子的脸面,不要在公众场所进行体罚。即便是在家里,说不定孩子也不想让别的亲戚看到。这方面,家长也要特别注意。孩子也是要面子的。
原则三:确保体罚有效。
在遵循了上述两条原则之后,接下来家长要做到让体罚有效。
比如:罚站——不能只是吩咐一下,让孩子站在那里就不管了,而应该做好监督工作。时不时地观察孩子的罚站情况,以防孩子在罚站时偷懒,达不到惩罚的目的。
同样打孩子也不能没头没脑地乱打一通,而是要注重过程和细节。
我们看看这样的一个体罚场景:
爸爸:“给我爬好了,说说吧,今天为什么会挨打?”
孩子:“因为偷了妈妈的钱去买卡通书“
爸爸:“你自己说打几下?
孩子:“三下“
爸爸:“不行,太少了八下“
爸爸:“疼不疼?“
孩子哭着说:”疼“
爸爸:“哭完就起来“
孩子:“不是一次打完吗?“
爸爸:“当然不是,明天再打两下,后天再打两下“。
几天以后......
孩子:”因为偷妈妈的钱已经被打了一个星期了,以后再也不敢了“。
事实上,糖糖爸爸只打了糖糖八下,却分成了四天,这么做的好处是就算每天打重一点也不会把孩子打坏,而这件事给糖糖造成的印象是,自己因为犯错被打了一个星期,让糖糖牢牢记住了偷钱的后果有多严重,所以打孩子也要有策略,如果一口气打完,孩子很容易忘掉那顿打就白挨了。
原则四:体罚要就事论事。
当孩子经历一次严厉的体罚后,很可能会对父母产生畏惧心理,担心爸爸妈妈开始讨厌自己。因此,家长在惩罚孩子后,需要快速收敛自己严肃的一面,让孩子感受到除了自己做错事被惩罚之外,家里一切都很正常,爸爸妈妈还是爱着自己的。
美国密西根大学心理学教授加诺领导的一项大规模调查得出的结论,在家教的过程中,小时候被体罚过的孩子与那些从没有被父母碰过一指头的孩子相比,在学校更勤奋,更有可能上大学,长大成人后更快乐,更成功,更乐于助人。但这并不是鼓励对孩子滥用体罚,而是要家长巧妙地把体罚营造成一种家规,才能更好地遏制孩子的恶习,助力家长的威望和家庭内部的规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