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的时候,无意在图书馆接触了一本历史通俗读物,用了很快的速度就把它给读完了,这本书虽然是繁体字版本,但是属于面向中学生的简略读物。
看完之后,就想到自从多年以前在初中时代离开历史学科之后,我就再也没有主动去读过相关的历史书籍,日常碰到一些历史事件也是属于直接跳过,因为觉得离自己太遥远。
所以我不知道对于那个年龄阶段的我来说,按照应试的标准去机械的学习历史,究竟是一件幸事还是不幸。
幸运的是日后再读历史的时候,能碰到几个眼熟或者读起来不拗口的名字,有一些基本知识,上手就比较容易。
而不幸的是,那时候读完以后,就觉得原来这就是历史。历史不过就是枯燥的编年表和各种事件以及需要记忆的意义,日后就再也提不起对历史的兴趣了。
同样的矛盾,在学习语文古诗词的时候也是一样。少年不懂愁滋味,为了考试强记词。中年识尽愁滋味,却张口无言又提笔忘字。
所以,为了走出这种尴尬的困境,在看完那本书之后,我觉得有必要去系统地了解一下什么是历史,跟我在中学时代学的有什么不同。
今年五月份,一个朋友来这里旅行,他问我要不要带点什么特产来,我说那你就帮我带本书吧,中文书也算是稀缺资源。
这本书就是现在我手边的《全球通史》。
一个月后,小鱼说:这本书给你打开了一扇窗户。
我:你说得对。
从历史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无数个偶然和必然。
每一次事件独立来看,都缘由某个偶然的具体事件,例如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战争的导火索就是帕里斯拐走了斯巴达的海伦,但实际上这背后又隐藏着必然,这种必然就是古希腊为争夺特洛伊的重要地理位置和贸易权益联合发动的侵略。这种侵略的需求一直存在,只不过一次偶然的事件刚好提供了一个正当的理由。诸如引发农业革命的路人甲不小心掉落的几颗谷粒,引发工业革命的珍妮纺织机,还有一战的萨拉热窝事件等等等。
历史的车轮已经开到那了,不管前面是砂石还是泥土,都会一如既往地碾过去。只不过后世我们再把那颗石头或者泥巴捡起来而已。
从历史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事物的本质和进化。
这种规律,在人类想象共同体当中,极为显著。通过考察一件事物的起源,我们可以清楚发掘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路径。例如货币的产生:我们曾经以物换物,后来用贝壳,也用过矿石和金属,再后来用铸币和纸币,通过观察这个历程,我们就可以发现货币的价值不在于本身材料的价值,而在于货币背后的主体所背书的价值。
知道这一点之后,我们就可以对如今出现的数字货币,或未来可能出现的其他货币以及现在的货币政策有着更深刻的理解,不至于人云亦云的陷入慌张。
历史,是一切学科的总称。
我虽然属于根正苗红的工科生,虽然文理分科制度把数理化和政史地活生生地割裂开来,放佛放到了两个对立面,使得文科生看到公式就习惯性无助,理科生看到编年表就头皮发麻,但是我仍然要大言不惭的说,历史,是一切学科的总称,区别仅仅在于研究的对象不同。
例如地质学、气象学是研究地球外在表现的历史,而物理学、化学就是研究地球内在规律的历史,社会学,心理学、医学是研究人身体和种族的历史,而艺术学、文学是研究人类共同想象的历史。
一切事物都有历史,只不过有的历史很长,长到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范畴,例如宇宙,有的历史很短,短到我们根本不会注意到它的存在,例如一滴水的下落。
你的上一秒,前一天,都是历史,历史不遥远,它就在你我身边。
总而言之,历史,就是过去的现在。关注历史,就是关注你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