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七集里,王崧舟老师围绕贾岛“推敲”的故事,层层递进,讲了怎样把诗歌读深的技巧。
“推敲”二字,原出贾岛的诗歌《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贾岛因为醉心琢磨该用“推”还是“敲”,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韩愈没有怪罪他,经过思考,觉得用“敲”好,显出僧的礼仪和环境的幽静。贾岛接受了韩愈的意见,于是有了上面的这首诗。
王崧舟老师从中得出6点启示:
推敲是一种“想要更好”的超越
推敲是一种敢于否定自我的勇气
推敲是一种心无旁骛的专注
推敲是一种学而不厌的谦逊
推敲是一种不断积蓄的底蕴
推敲更是一种唯真理是从的独立精神
根据以上启示,王崧舟老师抛出了朱光潜先生的“推敲”。朱先生认为:“推”字更好。其理由有二:
一、“推”字写出了僧的独来独往、自由自在;
二、“敲”字违背“宿”的意境。
王崧舟老师得出感悟:
推敲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推敲文字就是推敲情感。
朱光潜先生的“推敲新说”到底对不对呢?王老师认为这涉及到诗中的“僧”指谁的问题。
王老师联系贾岛的另一首诗《寻隐者不遇》,体会出不遇隐士是常见的事,从而提出了3种可能:
僧是李凝,因为当时文人普遍儒释道三家都信一点,称他为“僧”是一种尊敬;
僧是贾岛,因为贾岛早年曾出家为僧,后在韩愈的劝说下还俗,参加了科举考试;
僧可能是创造出来的一个“形象”。
如果支持第一种可能,则韩愈的意见是对的。
如果支持第二种可能,则朱光潜的意见是对的。
若果支持第三种可能,结果又有反转。
王老师认为,贾岛的整首诗塑造了一个理想化的意境,而“僧”是这种意境的灵魂。贾老师反问了一句:
敲碎这种意境,贾岛、李凝会忍心吗?
这样说来,还是“推”更恰当。
这仍然不是定论。
事实上,文学欣赏无止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