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批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从这里的表述看,思辨性阅读的学习方式,有“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感觉比较、推断、质疑、讨论,这样的学习方式,是培养理性思维很好的方法。在学习中,自己也会运用比较、讨论的方式,感觉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挺有利。特别是在讨论中思维碰撞,对学习思考问题,倾听与表达都有帮助。运用“推断、质疑”的方式学习,自己没有尝试过。自己在阅读文本时,这方面就不擅长,对学生更没有信心。以后这方面要努力尝试。
不过,对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理性思考,对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很大的挑战。
这里说:“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自己有点不明白,用来支撑观点的“事实”不也是“材料”吗?
【学习内容】
第一学段(1~2年级)
(1)阅读有趣的短文,发现、思考身边的鸟兽虫鱼、花草树木、家用电器等日常事物的奇妙之处,说出自己的想法。
【批注】从“发现、思考身边的鸟兽虫鱼、花草树木、家用电器等日常事物的奇妙之处”看,这里“有趣的短文”可能不仅仅指语文课本上的学习资源,可以由课内到课外,拓展阅读有关“鸟兽虫鱼、花草树木、家用电器等日常事物”的有趣短文,可以接触多种媒介的学习资源,为学生以后自主搜集、选择、利用学习资源打基础。
从自己的实践看,学生总是把学习与生活脱离成水火不相容的两重天,不会把学习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阅读有趣的短文,发现、思考身边的鸟兽虫鱼、花草树木、家用电器等日常事物的奇妙之处,说出自己的想法。”可见课标从第一学段就提倡学习与生活密切相联。还要“说出自己的想法”,能够表达。也许老师更容易忽视的是学生的口语表达,除了课本上专门的语言交际活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口语表达,是非常丰富的口语学习资源,仅表意完整,表意明确就值得好好练习。
(2)大胆提出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阅读、观察、请教、讨论等方式,积极思考、探究,乐于分享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说出一两个理由。
【批注】这里提到的学习方式有“阅读、观察、请教、讨论等”。阅读、讨论是语文学习常总的学习方式,“观察”、“请教”就不好说了,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就是美好四季,但不少学生没有观察感受大自然的意识。“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不能观察、感受大自然,确确实实会错过很多很多美好。“请教”的意识,更需要老师引导,感觉现在我们这里的学生问题意识很差,没有问题意识,不会想问题,更不用说请教了。这些是自己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二学段(3~4年级)
(1)阅读有关科学的短文,尝试发现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草木等大自然的奥秘,依据事实和细节,运用口头和图文结合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批注】相对于第一学段的“说”,这里表达的方式更丰富,“运用口头和图文结合的方式”,下面的第(2)还提到“列提纲、画思维导图等方式”,在以后的学习实践中,可以创设丰富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尝试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也可以让语文学习变得更有丰富。
(2)阅读解决生活问题的故事,尤其是中华智慧故事,结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习思考的方法,尝试运用列提纲、画思维导图等方式,表达故事中的道理。
(3)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主动记录、整理、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和思考,学习辨析、质疑、提问等方法。
【批注】这里提出“思辨”的方法,“辨析、质疑、提问”,不明白为什么三个词排列时“提问”放在最后,本以为“提问”相较“辨析、质疑”更基础。
自己对“辨析、质疑”也不够理解。查查,辨析,辨别分析。感觉要求三四年级学生对问题进行辨别分析,这个要求还是挺高的。不知道课标对“分析”的要求是什么?是不是严格的分析的方法?
“质疑”,百度百科上的解释是“意为拿出表面证据,提出问题,与对方就疑问进行质证。”汉典上的解释是“提出疑问,请人解答。”从字面来看,“质疑”就是提出疑问。个人还是挺喜欢百度百科上的解释,感觉如果能够针对疑问,拿出证据,核实验证,对培养理性思维还是很有帮助的。
第三学段(5~6年级)
(1)阅读关于中华传统美德、社会公德等方面的短论、简评,结合校园或社会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学习有理有据地口头或书面表达自己的观点。
(2)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发现并思考成语、对联、谚语、绕口令等多种语言现象的特点,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
【批注】不明白为什么把“成语、对联、谚语、绕口令等语言现象”放进“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中。如果学习这方面学习内容,可以怎么进行“思辨”呢?分析其是否合理吗?辩证地分析其内涵吗?这里说的是“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如果就其表达效果设计“思辨性阅读”活动,可以怎么进行呢?
(3)阅读有关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的故事,用画思维导图等方式辅助,简洁清楚地表述科学家发现、发明的过程,学习科学家的创造精神,体会猜想、验证、推理等思维方法。
【批注】感觉语文课本上那些“有关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的故事”,对科学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的过程显示的太模糊。看马丁·塞利格曼《活出最乐观的自己》,作者在介绍自己的实验时,如何设计实验,如何推导因果关系,写得非常具体详细,非常值得欣赏的是推理。看了他的一系列实验,才明白丁肇中在《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说他到了美国一开始做实验时遇到困难无从下手。如果能够显示严谨的实验过程,学习“猜想、验证、推理等思维方法”就更有抓手了。
(4)阅读哲人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等,感受其中的智慧,学习其中的思维方法。
【批注】“思维方法是人们通过思维活动为了实现特定思维目的所凭借的途径、手段或办法,也就是思维过程中所运用的工具和手段。”(百度百科)关于思维方法,课标中有这些表述,课程总目标“7……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辩证地思考问题”。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提示】(2)“第四学段,注意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冷静地思考问题,识别文本隐含的情感、观点、立场,体会作者运用的思维方法,如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尝试对文本进行评价。”可见这里说的思维方法,大致是指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我们在设计学习活动时,需要注意这些思维方法的运用,比如把思维方法放进评价量表。
第四学段(7~9年级)
(1)阅读关于生活感悟、生活哲理方面的优秀作品,学习思考与表达的方法,结合生活经验和阅读材料,阐述自己的感悟和观点。
(2)学习关于科学探究方面的文本,联系自己的科学学习经历,围绕问题提出、探究过程、解决方法等进行专题式的研讨、演讲和写作。
(3)阅读诗话、文论、书画艺术论的经典片段,尝试运用其中的观点欣赏、评析作品。
(4)学习革命领袖的理论文章、经典的思辨性文本(包括短小的文言经典),理解作者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围绕社会热点问题,以口头或书面方式参与讨论。
【教学提示】
(1)应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在不同学段创设适宜的学习主题和学习情境。比如,第一学段“生活真奇妙”“我的小问号”,第二学段“大自然的奥秘”“生活中的智慧”“我的奇思妙想”,第三学段“社会公德大家谈”“奇妙的祖国语言”“科学之光”“东方智慧”,第四学段“生活的感悟”“探究与创造”“艺海拾贝”“理性的声音”,等等。将文本阅读和自主探究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空间。
【批注】这里列举了不同学段可以创设的学习主题和学习情境,发现不同学段所举的例子,刚好可以对应每一个学段的每一个学习内容。例如第四学段“艺海拾贝”这一主题,刚好可以对应第四学段“(3)阅读诗话、文论、书画艺术论的经典片段,尝试运用其中的观点欣赏、评析作品。”
(2)应设计阅读、讨论、探究、演讲、写作等多种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发现、思考、探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应鼓励学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自主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拓展思路,支持自己的思考和论说。应引导学生学习搜集和选择信息的基本方法,关注信息的可靠性和权威性。能区分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批注】各种媒体的迅猛发展,信息铺天盖地,搜集、选择信息,关注信息的可靠性和权威性,是思辨能力的体现。这方面不仅仅是学生,成人也未必做得很好。这方面的学习引导真的很必要。
(4)评价要关注学生在问题研究过程中的交流、研讨、分享、演讲等现场表现,以及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文字、表格、统计图、思维导图等学习成果,要特别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和思维的方法。
【批注】(2)和(4)提到的学习活动,有阅读、交流、讨论、研讨、探究、演讲、分享、写作等。这为老师设计学习活动提供了方向。学生探究的成果也应该是丰富多样的,除了文字,还可以是表格、统计图、思维导图等,也可以是不同媒介的展示,让语文学习变得丰富多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