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定情歌》又叫《跑马溜溜的山上》,是四川康定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歌,经吴文季、江定仙编曲,由喻宜萱1947年4月19日在南京演唱。此后《康定情歌》在全国流传,而且声名远扬海外,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
折多山一侧的大幅广告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
端端溜溜的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
月亮~弯~弯~,康定溜溜的城哟
李家溜溜的大姐,人才溜溜的好哟
张家溜溜的大哥,看上溜溜的她哟
月亮~弯~弯~,看上溜溜的她哟
一来溜溜地看上,人才溜溜地好哟
二来溜溜地看上,会当溜溜的家哟
月亮~弯~弯~,会当溜溜的家哟
世间溜溜的女子,任我溜溜地爱哟
世间溜溜的男子,任你溜溜地求哟
月亮~弯~弯~,任你溜溜地求哟
盛夏的川西,山川秀美、风光迤逦、郁郁葱葱。难得的公休假期却遭遇雨季灾情预警,几经考虑,我和家人还是毅然踏上了西行之旅,将目标锁定因情歌而闻名的康定。
一路美景一路歌。我们经雅安,过天全,翻二郎山,沿大渡河北上,过泸定,直抵康定。以车作马、驭马游缰,甲根坝乡的田园牧歌,贡嘎山乡的冰山雪岭,塔公草原的牛羊遍野,奔涌腾跃的急流大川,让人心胸坦荡、神往流连;夕阳西下、夜宿藏乡,饮一杯青稞酒,跳一曲锅庄舞,那剽悍粗犷的康巴汉子,聪慧能干的藏族女子,那热情洋溢的好客民风,那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让人耳目一新、几多豪情。
在那个篝火升起,落霞绚丽的徬晚,人们再次唱起那首闻名于世的康定情歌,也勾起我们的无限遐想。我想,这次康定之行,一定要将其探个究竟。
甲根坝、贡嘎山乡是新开发的甲根坝乡堪比新都桥,号称摄影家天堂;贡嘎山乡的子梅垭口,是正面观赏贡嘎山主峰的绝佳地点
01 《康定情歌》中的康定,自有一段传奇身世
也许你并不知道,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当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喻宜萱,将这首康定情歌唱红大江南北时,康定并不属于四川,而是属于一个叫“西康”的省份。
曾经的西康省西康省,中国旧省名,设置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简称康,省会雅安。1955年7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决议撤销。所辖地主要为现在的四川甘孜、阿坝地区,西藏昌都和雅安等,基本相当于现在常讲的康巴藏区(去雅安,增云南迪庆、青海玉树)。
西康,这个消失的省份,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民族构成,维护中国领土完整和西部地区稳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或许你跟我有同样的疑问。西康省,既然曾经存在又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何后来却要撤销呢?
这得从赵尔丰的“平康三策”和蒋介石的“一举三得”说起。
十九世纪后期的中国,群狼环视。以英国为首的西方殖民势力,希望将达赖作为傀儡,将触角伸向内地。于是鼓动西藏向康区发动攻势,致使康区日渐不安,冲突、叛乱屡屡发生,形势愈加严峻和微妙。
光绪晚期,为维持“康区”稳定,反制英国蚕食。赵尔丰向四川总督锡良呈上了著名的“平康三策”,这也成为“西康”设省的雏形。
赵尔丰提出,要使康区维持稳定,首要之急便是整顿治理康区与川滇腹地的彝族等少数民族,将他们纳入清政府的直接管辖。在此基础上实施第二策,将康区改土归流,根据“山川形便”与“犬牙交错”的原则建立行省,令其成为保卫清朝西陲的前哨。第三策便是在建省之后,大力发展工商、实业,力图将西康、西藏、四川三地联为一体。
赵尔丰的“平康三策”,可谓第一个系统经营西康的计划,其核心内容就是依“山川形便”与“犬牙交错”原则,将康区同昌都、雅安地区合为一体建立行省,借其“守康境,卫四川,援西藏”,抵御英国。
清廷对此大加赞赏,积极开展筹建准备。可惜天不佑大清,“西康”设省的前夕,武昌的三声枪响划破天际,大清朝轰然坍塌。“西康”的设省工作也就此搁置,这一搁就是二十年。
赵尔丰晚节不保的能臣和英雄
大清虽然亡了,但西康建省的设想却没有熄灭,内外形势愈加凶险叵测。民国政府深知平康三策的重大意义,积极推进西康建省工作,在内外势力的胁迫下,又无暇顾及、一波三折。直到刘文辉的登场。
刘文辉早就看到了康区居高临下、俯视成都平原的地利优势,1927年就入主雅安、经营川康,成为该地的实际控制者。可惜,在与刘湘的争斗中丢师失地,最后不得不龟缩于康定一处。刘文辉这个当叔叔的,不甘于自己的地盘在侄儿刘湘治下,于是积极上书中央成立西康省,并要求将四川西部雅安、西昌等地划归至西康。
这自然遭到四川的强烈反对,且“土皇帝”刘文辉中央亦无法直接控制。出人意料的是,中央政府不仅批准了刘文辉的提议,还迫使四川将两地划归西康省。刘文辉不损一兵一卒,不但为自己主政西康正了名,还大大地扩张了地盘和实力。这老谋深算的蒋介石又是唱的哪一出呢?
政治的博弈,往往给历史划下看似诡异的痕迹。时值抗战已进入第三个年头,康区作为西南大后方的地位愈加凸显,蒋介石看似安抚刘文辉的妥协,实则为“一举三得”之计。
因为将丰饶的雅安、西昌地区并入西康,四川省的实力势必受到削弱。西康省在得到雅安地区后,得到向东进入四川、云南的通道,这也就对四川、云南两省的军阀产生巨大的压力,形成牵制效应。第三,西藏问题悬而未决,昌都地区又被西藏占领,故西康省就成为遏制与监视西藏的前哨基地。如西康仅拥贫瘠的康定一地,其实力势必无法抗衡西藏,而西康省在得到雅安后,势力也不至过盛。
此外,雅安划归西康还有着另一种作用,便是平衡西康省内的民族组成。将雅安划归西康省后,西康省的民族结构便变为汉、藏、彝三族鼎力的形势,可相互制衡,不至一家独大。
后来随着解放军解放大西南和西藏,以及英国殖民势力在印度的瓦解,西康省失去了最后的战略价值。鉴于“边角料”组成的西康地贫人稀,为节约行政成本,决定撤销,将康定和雅安等地划归四川,西康省从此成为历史。
所谓,兴也时局、败也时局。西康省带着它的历史使命离开了,但康定城依然伫立在山水环绕之间,那首脍炙人口的康定情歌,穿越历史的尘埃,见证时事的变迁,依旧那么悠长灵动、轻舞飞扬。
依山而建的康定城正后方的跑马山,看上去并不适合跑马。据说山顶有坪,每年还要举行赛马节。
02 《康定情歌》中的“张大哥”“李大姐”,让人想起了康巴汉子和丹巴妹
藏语分为卫藏、康、安多三个方言,并以此划分“卫藏区、安多藏区、康巴藏区”三个藏族聚居区。
这也是达赖鼓吹的“大藏区”卫藏区,是藏族文化的发祥地、古代吐蕃王朝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现今的拉萨地区、日喀则地区、山南地区、林芝地区、阿里地区等都在卫藏范围内。
安多藏区,文化多元、草原辽阔,范围包括青海湖地区、甘肃南部等地。
康巴藏区,民风强悍,现今的西藏昌都地区、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都在康区之内。
三大藏区,因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地域特点。历来有“法域卫藏”“马域安多”“人域康藏”一说。
康巴人,体格高大健壮、面容立体分明,性格彪悍豪爽,因而康巴被称为“人域”,成为藏族的形象代言。
头扎英雄结的康巴汉子,已经成为藏族男人的形象代言一般而言,将康巴藏区的藏族统称为康巴藏族。其实,还可以细分为其他支系。
比如,阿坝州和甘孜州境内岷江中上游,大渡河上游的大、小金川地区的“嘉绒藏族”。
加绒藏族再比如,阿坝九寨沟一带的“白马藏族”。
白马藏族帽子上插着寓意吉祥的锦鸡颈羽或雄鸡白色尾羽,男人一根、女人多根
还比如,甘孜州折多山和雅砻江一带的“木雅藏族”。
甲根坝乡、贡嘎乡是木雅藏族对于康巴人的先祖,有多种说法。普遍认为是西羌的后裔,但在西方认为,康巴人是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留下的雅利安人后裔。因为勇武善战,多侠客和“夹巴”(强盗),康巴汉子被称为“藏族的哥萨克人”;因善于经商,多名商巨贾,康巴汉子又被称为“藏族的犹太人”;因自由不羁,又被称为“藏族人中的吉普赛人”。
据说,现在最纯正的康巴汉子,聚集在昌都和稻城亚丁;最美丽的康巴女子,在丹巴“美人谷”。因有“康巴的汉子,丹巴的女子”之称。不知道康定情歌中“人才溜溜好的李大姐”和“看上溜溜她的张大哥”,是否就来自这几个地方?
难能可贵的是,康巴藏区讲究婚恋自由,因此才有“任你溜溜的求哟,任你溜溜的爱”。
03 《康定情歌》以情歌开场,却唱响了民族交融团结的赞歌
西藏实行政教合一,宗教领袖的政治态度,对普通民众有着巨大影响。达赖作为藏区最有影响力的宗教领袖,虽然叛逃国外60余年,仍具有兴风作浪的破坏力。十年前发生的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就是有力证明。
前后藏划分前藏指今天的拉萨、林芝、山南大部地区,以及昌都部分地区,其中心为拉萨。后藏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日喀则地区。按习惯,前藏是达赖喇嘛的势力范围,后藏由班禅额尔德尼掌管。康巴、安多藏区多信奉达赖。显然,达赖所辖区域综合实力强得多。
起初,达赖和班禅一样,都是爱国爱教的好活佛。在1904年的抗英战争中,达赖、班禅师徒俩是合力抗敌的,《红河谷》里守卫江孜城的藏军是十三世达赖的部下、爬悬崖运送弹药的喇嘛则是九世班禅的僧兵。在这次战争中,前藏牺牲了一个“代本”、后藏阵亡了一个“堪布”,都是高级官员。但这场战争最终还是失败了。拉萨被占领,达赖跑了;班禅在日喀则,他却没有跑。按大清朝的规矩,守土官员逃跑是有罪的,于是慈僖太后发话:“革除十三世达赖的封号,由九世班禅代行西藏政务”。穷途末路的达赖,最终跑到印度投靠了英国人,成为殖民势力插手中国的一颗棋子,也从此踏上了叛离祖国的不归路。
康巴藏区是汉藏的过渡地带,宗教的束缚没有卫藏那么强,加之常年与内地的交流融合,藏汉民族的情感基础较好。所到之处,收到的是善意的笑容、热情的挥手和洁白的哈达。在语言交流上也几乎不存在障碍,有的甚至能说一口流利的四川话。
在甲根坝,秋竹之家客栈的老板,28岁的藏族姑娘秋竹,言谈举止已和汉人无异。她告诉我,每当升国旗奏国歌的时候,她也会感动落泪;她信达赖也信共产党,家里的佛龛上,一边挂着达赖的画像,一边挂着毛主席的画像;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当上村长,带领乡亲保护好家乡的青山绿水和特色民俗,大力发展旅游产业,脱贫致富奔小康。
秋竹之家客栈秋竹说,这个客栈建成一百多万,起初的贷款已经还清。多数藏家客栈的居住环境和饮食,也针对汉人的习惯予以改进。
在塔公寺,我再次感受到西藏人民对宗教的虔诚。人们转山转水转佛塔,诵经摇桶求功德。有的甚至将省吃俭用的钱全部捐给了寺庙。秋竹80多岁的奶奶就是这样,每年政府发给她的2万多块钱的补助,她总是一分不剩的捐了出去。寺庙里金壁辉煌、香火旺盛,但佛像面前甚至手指上,堆放的人民币却那样刺目;面容丰盈的活佛照片与精瘦的藏民们,看上去也并不那么和谐。
用微信支付的“功德”虽然藏汉民族之间,在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等方面还有诸多差异、甚至隔阂。但随着接触交流的深入,特别是随着电视、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等信息媒介的普及,彼此正在加速交融。
每当唱起那首熟悉的康定情歌,总能唤起大家的共鸣、拉近彼此的距离,有的藏族同胞甚至就是通过学唱这首歌而初识汉语。如今,这首悠扬婉转的情歌,已经成为藏汉民族沟通交流的纽带,成为共同的美好记忆,更成为一曲民族团结的赞歌。
贡嘎山乡客栈老板女儿曲增04 《康定情歌》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依然要向那些英勇奋斗的勇士和负重前行的先辈致敬
康定,作为甘孜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自古就是藏区通往中原地区的门户,为兵家必争之地。茶马古道之上,有多少马帮商贾,载着沉重的货物穿行而过;峻岭激流之间,又有多少英雄猛士,在刀光剑影中厮杀争鸣。
多年来,我心中一直有一个疑问:激流奔涌的泸定桥头,川军守军只需架一挺机枪,恐怕谁也无法攀过光溜溜的铁索,而飞夺泸定桥的勇士们,究竟是凭借什么力量,突破了守军防线呢?这次经过泸定,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里,我终于找到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
1935年5月26日,中革委决定,大军分左右纵队。由刘伯承、聂荣臻指挥业已渡河的红一师和干部团主力为右纵队,“循大渡河右岸”。林彪率红一军团团部、红二师主力及红五军团,以红四团为先导,“循大渡河左岸”,同时向泸定桥挺进。(摘自馆内展板文字)
由这段记载可知,安顺场的几条小船,在一天时间内,已经将红军的一个主力整师和干部团这样的精锐力量抢运过河。可想而知,对敌守军而言,渡口失守已成事实,过河力量造成的威胁,肯定比对岸飞驰的红军要大很多。
事实上,两路纵队夹江而上,已过江的右路纵队遭遇的抵抗要强一些,先后在撒达祠、挖角坝、得妥等地都遭遇了不同强度的阻击,而左路纵队遭遇的抵抗相对轻一些。这也是左路纵队能够住昼夜行军240里,飞驰泸定桥的重要原因。
飞夺泸定桥的战斗是在29日下午打响的,此时右路纵队相距多远呢?虽暂不得而知,但纪念馆中记录了前一晚两个纵队到达位置。
左右路纵队夹江而上28日晚,左路纵队到达武魁村,距泸定桥仅80里;右路纵队到达得妥速宿营,从地图上看,仅与左路纵队夹江相隔约十余里。
可以想象,当左路纵队红四团的勇士们向对岸发起冲击时,右路纵队闯关夺隘的枪炮声已依稀可闻。此时,守桥的川军已为惊弓之鸟,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在红军勇士爬上铁索的那一刻,他们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了。因此,飞夺泸定桥的奇迹,必先有强渡大渡河的成功;夺桥勇士必胜的信念,更有对岸战友奋进的加持。
此外,飞夺泸定桥纪念馆中,还展示了茶马古道曾经的繁荣,在那崇山峻岭中开凿的小道上,往来不息的背夫们,挥洒着汗水和苦难,也见证了藏汉文化的交融。
茶马古道上的背夫在分馆中,还记载了修筑川藏线勇士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奋力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1950年人民解放军十八军,采取“一面行军、一面修路”的策略,在短短数年时间内,完成了历朝历代人们的夙愿,修通了从雅安到西藏拉萨的川藏公路,二郎山公路正是其中极为艰险的一段。特别是世纪之交二郎山隧道的打通,是泸定交通新的里程碑,雅安高速的建成更也成为康藏交通新的起点,巍巍二郎给人们留下的更多是追忆和感叹,而非关山重重的唏嘘与无奈。
川藏公路修建中的二郎山家人说,美景太多,手机都装不下了。是呀,只能装在诗里……
DATE1 过二郎山
万里康藏第一山,通途嵌在绝壁上;万里康藏第一山,二郎山
莫问二郎在何方,筑路忠魂化山岗。
DATE2 夜宿藏乡
七彩甲根坝,好客藏人家;甲根坝
篝火映笑靥,起舞送晚霞。
DATE3 梅子垭口
侧身卧云彩,群峰揽入怀;子梅垭口
仰面蜀山王,俗念洗天外。
DATE4 塔公草原
雅拉神山护金佛,纵马驰骋多欢歌;塔公草原和塔公寺
吉祥如意解脱寺,功德岂能比钱多。
DATE5 泸定桥头
上下影摇惊雷过,勇士赴死强渡河;泸定桥
溜溜铁索十三根,扛起堂堂共和国。
康定于川藏线只是露了个头
从北线317国道入藏,从南线318国道返回,被称为自驾游骨灰级路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