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健康&养生万物生灵中草药
中草药的故事-马蓝(标准中药:南板蓝根)- 抗病毒良药

中草药的故事-马蓝(标准中药:南板蓝根)- 抗病毒良药

作者: 7a5497d49159 | 来源:发表于2018-08-30 07:10 被阅读19次

    中草药的故事-马蓝(标准中药:南板蓝根)- 抗病毒良药

    南板蓝根的故事

    image.png

    相传,东海龙王和南海龙王在从天宫返回龙宫的路上,看见人间尸首遍野,又惊又疑。

    经打听,原来是瘟疫流行造成的。如果不控制,还会蔓延到海里去。两位龙王着急了,连忙商量对策。

    宅心仁厚的南海青金龙主动请命,发誓不除掉瘟疫,决不回龙宫。龙王十分高兴,便派他去与东海龙子协力同心,除灭瘟疫。

    东海龙王的小龙孙紫银龙得知消息,便蹦蹦跳跳来到老龙王面前,硬要龙王爷答应他随青金龙叔叔到人间去。龙王爷正愁找不到龙子去人间(因为龙子正忙于修建海底乐园),便一口答应了。

    青金龙和紫银龙辞别龙王,扮作郎中模样,来到人间。两叔侄先到药王菩萨那里取了药种子,遍地撒播,又教人们细心理药苗。

    不久,药苗发育茁壮,长得像湖边芦苇一样茂盛。两叔侄教人们用这种药苗的根煎水给患者服用。这种神药居然具有奇效,患者一个个迅速康复。

    于是,人间无论男女老少,都把青金龙和紫银龙奉若神灵,待若上宾。叔侄俩深受感动,决定永留人间,专心防治瘟疫。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配方

    • 板蓝根

    ①治流行性感冒:板蓝根一两,羌活五钱。煎汤,一日二次分服,连服二至三日。(《江苏验方草药选编》)

    ②治大头天行,初觉憎寒体重,次传头面肿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口渴舌燥:黄芩(酒炒)、黄连(酒炒)五钱,陈皮(去白)、甘草(生用)、玄参二钱,连翘、板蓝根、马勃、鼠粘子、薄荷一钱,僵蚕、升麻七分,柴胡、桔梗二钱。为末汤调,时时服之,或蜜拌为丸,噙化。(李杲,普济消毒饮)

    ③预防流行性腮腺炎:板蓝根、山茨菇各一两,连翘八钱,甘草六钱,青黛一钱(冲服)。上药用水浸泡半小时,放入大砂锅内,放清水800~1000毫升,煎成500毫升,分为10份,装入小瓶。4岁以上儿童每天服一次,每次15毫升;1~3岁每次服10毫升,每天一次,温服。(《全展选编·爱国卫生》)

    ④治肝炎:板蓝根一两。水煎服。(《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

    ⑤治肝硬化:板蓝根一两,茵陈四钱,郁金二钱,苡米三钱。水煎服。(《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

    ⑥治痘疹出不快:板蓝根一两,甘草三分(锉,炒)。上同为细末,每服半钱或一钱,取雄鸡冠血三两点,同温酒少许,食后,同调下。(《阎氏小儿方论》)

    • 大青叶

    ①预防乙脑,流脑:大青叶五钱,黄豆一两,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七天。(《江西草药》)

    ②治乙脑,流脑,感冒发热,腮腺炎:大青叶五钱至一两,海金砂根一两.水煎服,每日二剂。(《江西草药》)

    ③治温毒发斑:大青四两,甘草、胶各二两,豉八合。以水一斗,煮二物,取三升半,去滓,纳豉煮三沸,去滓,乃纳胶,分作四服,尽又合。此治得至七、八日,发汗不解,及吐下太热,甚佳。(《补缺肘后方》)

    ④治时行壮热头痛,发疮如豌豆遍身:大青三两,栀子二七枚(擘),犀角(屑)一两,豉五合。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服之无所忌。(《延年方》大青汤)

    ⑤治麻疹色太红,或微紫,或出太甚者:大青、元参、生地、石膏、知母、木通、地骨皮、荆芥、甘草、淡竹叶。水煎热服。(段希孟《痘疹心法》大青汤)

    ⑥治风疹,丹毒:大青捣烂,鼍之即散(先以磁锋砭去恶血)。(《本草汇言》)

    ⑦治热甚黄疸:大青二两,茵陈、秦艽各一两,天花粉八钱。水煎服。(《方脉正宗》)

    ⑧治无黄疽型肝炎:大青叶二两,丹参一两,大枣十枚。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⑨治热病不解,下痢困笃欲死者:大青四两,甘草、赤石脂三两,胶二两,豉八合。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尽更作,日夜两剂。(《补缺肘后方》大青汤)

    ⑩治小儿赤痢:捣青蓝汁二升,分四服。(《子母秘录》)

    ⑾治热盛时疟,单热不寒者:大青嫩叶捣汁,和生白酒冲饮。(《方脉正宗》)

    ⑿治肺炎高热喘咳:鲜大青叶一至二两。捣烂绞汁,调蜜少许,炖热,温服,日二次。(《泉州本草》)

    ⒀治上气咳嗽,呷呀息气,喉中作声,唾粘:蓝实叶浸良久,捣绞取汁一升,空腹顿服,须臾以杏仁取汁煮粥食之,一两日将息,依前法更服,吐痰方瘥。(《梅师集验方》)

    ⒁治血淋,小便尿血:鲜大青叶一至二两,生地五钱。水煎调冰糖服。日二次。(《泉州本草》)

    ⒂治喉风,喉痹:大青叶捣汁灌之,取效止。(《卫生易简方》)

    ⒃治咽喉唇肿,口舌糜烂,口甘面热:大青、升麻、大黄(锉、炒)各二两,生干地黄(切、焙)三两。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二钱匕,以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利即愈。(《圣济总录》大青汤)

    ⒄治小儿口疮不得吮乳:大青十八铢,黄连十二铢。上二味细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一服一合。日再夜一。(《千金方》)

    ⒅治大头瘟:鲜大青叶洗净,捣烂外敷患处,同时取鲜大青叶一两,煎汤内服。(《泉州本草》)

    ⒆治脑热耳聋:大青、大黄(锉、炒)、栀子(去皮)、黄芪(制)、升麻、黄连(去须)各一两,朴硝二两。上七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水下。(《圣济总录》大青丸)

    ⒇治淋巴腺炎;阑尾术后感染等炎症:大青叶、木芙蓉叶各半斤,蒲公英三两。水煎十二小时,取汁2000毫升,每服20毫升,每日三次。(《江西草药》)

    (21)防治疔、疖、痱子:㈠大青叶(鲜)三两。水煎服,每日一剂。㈡大青叶适量,水煎浓汁,加薄荷油适量,洗患处,每日二至三次。(《江西草药》)

    • 青黛

    ①治伤寒赤斑:青黛二钱。水研服。(《类证活人书》)

    ②治妊娠伤寒,热郁阳明,热极而发紫黑斑,脉洪数者,若不急治,胎殒在即:真青黛钱半,鲜生地二两(捣汁),生石膏八钱,升麻六分,黄芩二钱,焦栀子三钱,葱头三枚。水煎服。(《重订通俗伤寒论》青黛石膏汤)

    ③治吐血不止:青黛二钱,新水调下。(《端效方》青金散)

    ④治咯血:青黛一钱,杏仁四十粒(去皮、尖,以黄明蜡煎黄色,取出研细)。上二件再同研匀,却以所煎蜡少许,熔开和之,捏作钱大饼子。每服,用干柿一个,中破开,入药一饼,合定,以湿纸裹,慢火煨熟,取出,以糯米粥嚼下。(《中藏经》圣饼子)

    ⑤治咳嗽吐痰,面鼻发红者:青黛(水飞极细,晒干再研用)四钱,蛤粉三钱。二味炼蜜为丸,如指头大。临卧噙三丸。(《医学从众录》青黛蛤粉丸)

    ⑥治肺经咳嗽有热痰者:青黛、海石、瓜蒌仁、川贝母。(《症因脉治》青黛海石丸)

    ⑦治小儿惊痫:青黛,量大小,水研服之。(《生生编》)

    ⑧治产后发狂:四物汤加青黛。水煎服。(《摘元方》)

    ⑨治胃脘痛,病久成郁,郁则成热:青黛,以姜汁入汤调服。(《医学正传》)

    ⑩治口舌生疮:青黛一钱,细辛一分,黄柏一分(锉),地骨皮一分,密陀僧一分。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取少许,贴于疮上。有涎即吐之。(《圣惠方》)

    ⑾治一切热毒,脓窝疮:青黛一两,寒水石一两(煅过,苏为度)。上为细末,用香油调搽。(《普济方》青金散)

    ⑿治天泡疮:青黛适量,鲜丝瓜叶捣汁调敷患处。加少许菜油调和亦可。(《验方选集》)

    ⒀治小儿湿癣浸淫疮:白胶香二两(研),蛤粉半两,青黛二钱半。上研匀为细末,干掺疮上。(《田氏保婴集》青金散)

    ⒁治瘰疬未穿:靛花、马齿苋同捣,日日涂敷。(《简便单方》)

    ⒂治耳疳出汁:青黛、黄柏末。干搽。(《谈埜翁试验方》)

    ⒃治烂弦风眼:青黛、黄连。泡汤日洗。(《明目经验方》)

    ⒄治诸毒虫伤:青黛、雄黄等分。研末,新汲水服二钱。(《古今录验方》)

    参考资料

    中药学描述

    • 大青叶 【通用名称】 大青叶 药典 【拉丁名称】 FOLIUM ISATIDIS 药典 【汉语拼音】 Da Qing Ye 所属类别: 中药材 >> 清热药 >> 清热解毒药 古籍出处: 《名医别录》 基原: 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的干燥叶片。主产于江苏、安徽、河北、浙江等地。冬季栽培,夏、秋二季分2~3次采收,略洗,切碎,鲜用或晒干生用。 炮制: 除去杂质,略洗,切碎,干燥。 性状: 本品多皱缩卷曲,有的破碎。完整叶片展平后呈长椭圆形至长圆状倒披针形,长5~20cm,宽2~6cm;上表面暗灰绿色,有的可见色较深稍突起的小点;先端钝,全缘或微波状,基部狭窄下延至叶柄呈翼状;叶柄长4~10cm,淡棕黄色。质脆。气微,味微酸、苦、涩。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霉。 药性: 苦、寒。归心、胃经。 应用: 1.热入营血,温毒发斑
      本品苦寒,善解心胃二经实火热毒;又入血分而能凉血消斑,气血两清,故可用治温热病心胃毒盛,热入营血,气血两燔,高热神昏,发斑发疹,常与水牛角、玄参、栀子等同用,如犀角大青汤(《医学心悟》)。本品功善清热解毒,若与葛根、连翘等药同用,便能表里同治,故可用于风热表证或温病初起,发热头痛,口渴咽痛等,如清瘟解毒丸(《中国药典》2000年版)。
      2.喉痹口疮,痄腮丹毒
      本品苦寒,既能清心胃实火,又善解瘟疫时毒,有解毒利咽,凉血消肿之效。用治心胃火盛,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者,常与生地、大黄、升麻同用,如大青汤(《圣济总录》);若瘟毒上攻,发热头痛,痄腮,喉痹者,可与金银花、大黄、拳参同用;用治血热毒盛,丹毒红肿者,可用鲜品捣烂外敷,或与蒲公英、紫花地丁、蚤休等药配伍使用。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用法用量: 煎服,9~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 古籍摘要: 1.《名医别录》:“疗时气头痛,大热,口疮。”
      2.《本草纲目》:“主热毒痢,黄疸,喉痹,丹毒。”
      3.《本草正》:“治瘟疫热毒发斑,风热斑疹,痈疡肿痛,除烦渴,止鼻衄,吐血……凡以热兼毒者,皆宜蓝叶捣汁用之。” 化学成分: 菘蓝叶含色氨酸、靛玉红B、葡萄糖芸苔素、新葡萄糖芸苔素、葡萄糖芸苔素-1-磺酸盐及靛蓝。 药理作用: 菘蓝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大青叶对乙肝表面抗原以及流感病毒亚甲型均有抑制作用。靛玉红有显著的抗白血病作用。 不良反应: 大青叶的大剂量长期毒性实验,可使肝脏发生肝窦扩张淤血、肝细胞普遍萎缩和肝细胞肿胀变性的两种形式的变化。 注释: 《中国药典》2000年版将菘蓝叶定为大青叶的正品,将蓼科植物蓼蓝polygonum tinctorium Ait.的干燥叶定名为蓼大青叶。此外,爵床科多年生灌木状草本马蓝Baphicacanthus cusia(Nees)Bremek、马鞭草科落叶灌木路边青Clerodendron cyrtophyllum Turcz.等在不同地区亦做大青叶使用,功用、主治基本相同。
    • 青黛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 青黛 药典 【拉丁名称】 INDIGO NATURALIS 药典 【汉语拼音】 Qing Dai 【中英别名】 青蛤粉 ; 蓝露 ; 靛花 ; 所属类别: 中药材 >> 清热药 >> 清热解毒药 古籍出处: 《药性论》 基原: 为爵床科植物马蓝Baphicacanthus cusia(Nees)Bremek、蓼科植物蓼蓝Polygonum tinctorium Ait.或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的叶或茎叶经加工制得的干燥粉末或团块。主产于浙江、江苏、安徽、河北等地。福建所产品质最优,称“建青黛”。秋季采收以上植物的落叶,加水浸泡,至叶腐烂,叶落脱皮时,捞去落叶,加适量石灰乳,充分搅拌至浸液由乌绿色转为深红色时,捞取液面泡沫,晒干而成。研细用。 性状: 本品为深蓝色的粉末,体轻,易飞扬;或呈不规则多孔性的团块,用手搓捻即成细末。微有草腥气,味淡。 贮藏: 置干燥处。 药性: 咸,寒。归肝、肺经。 应用: 1.温毒发斑,血热吐衄
      本品寒能清热,咸以入血,故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消斑之效。善治温毒发斑,常与生地、生石膏、栀子等药同用,如青黛石膏汤(《通俗伤寒论》);若治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常与生地、牡丹皮、白茅根等药同用。
      2.咽痛口疮,火毒疮疡
      本品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效。用治热毒炽盛,咽喉肿痛。喉痹者,常与板蓝根、甘草同用;若口舌生疮,多与冰片同用,撒敷患处;用治火毒疮疡,痄腮肿痛,可与寒水石共研为末,外敷患处,如青金散(《普济方》)。
      3.咳嗽胸痛,痰中带血
      本品咸寒,主清肝火,又泻肺热,且能凉血止血。故主治肝火犯肺,咳嗽胸痛,痰中带血,常与海蛤粉同用,如黛蛤散(《卫生鸿宝》)。若肺热咳嗽,痰黄而稠者,可配海浮石、瓜蒌仁、川贝母等同用,如青黛海石丸(《症因脉治》)。
      4.暑热惊痫,惊风抽搐
      本品咸寒,善清肝火,祛暑热,有息风止痉之功。用治暑热惊痫,常与甘草、滑石同用,如碧玉散(《宣明论方》);用治小儿惊风抽搐,多与钩藤、牛黄等同用,如凉惊丸(《小儿药证直诀》)。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 用法用量: 内服1.5~3g。本品难溶于水,一般作散剂冲服,或入丸剂服用。外用适量。 鉴别用药: 大青叶为菘蓝叶;板蓝根为菘蓝或马蓝的根;青黛为马蓝、蓼蓝或菘蓝的茎叶经加工制得的粉末。三者大体同出一源,功效亦相近,皆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之作用。相比较而言,大青叶凉血消斑力强,板蓝根解毒利咽效佳,青黛清肝定惊功著。 古籍摘要: 1.《开宝本草》:“主解诸药毒,小儿诸热,惊痫发热,天行头痛寒热,煎水研服之。亦摩敷热疮恶肿,金疮下血,蛇犬等毒。”
      2.《本经逢原》:“青黛,泻肝胆,散郁火,治温毒发斑及产后热痢下重”。 化学成分: 本品含靛蓝、靛玉红靛棕、靛黄、鞣酸、β-谷甾醇、蛋白质和大量无机盐。 药理作用: 本品具有抗癌作用,其有效成分靛玉红对动物移植性肿瘤有中等强度的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炭疽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霍乱弧菌均有抗菌作用。靛蓝尚有一定的保肝作用。 不良反应: 靛玉红可引起强烈腹泻和便血。
    • 南板蓝根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 南板蓝根 药典

    【拉丁名称】 RHIZOMA ET RADIX BAPHICACANTHIS CUSIAE 药典

    【汉语拼音】 Nan Ban Lan Gen

    基原:

    本品为爵床科植物马蓝Baphicacanthus cusia (Nees) Bremek. 的干燥根茎及根。

    采集:

    夏、秋两季采挖,除去地上茎,洗净、晒干。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晒干。

    性状:

    本品根茎呈类圆形,多弯曲,有分枝,长10~30cm,直径0.1~1cm。表面灰棕色,具细纵纹;节膨大,节上长有细根或茎残基;外皮易剥落,呈蓝灰色。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皮部蓝灰色,木部灰蓝色至淡黄褐色,中央有髓。根粗细不一,弯曲有分枝,细根细长而柔韧。气微,味淡。

    贮藏:

    置干燥处,防霉,防蛀。

    药性:

    苦,寒。

    归经:

    归心、胃经。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用于温病发斑,丹毒;流感,流脑。

    用法用量:

    9~15g。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草药的故事-马蓝(标准中药:南板蓝根)- 抗病毒良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cslw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