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校长上了一节示范课《说勤奋》。
《说勤奋》是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第一篇说理文。
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我们不可能像中学那样大讲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讲论据怎样来证明论点等等。然而教学中,又不能完全忽视它是说理文这一特点,把它教得跟其他的任何课文一样。
顾校长是怎么处理这篇特殊体裁的课文的教学的呢?听之后,我受到了以下几点启发:
第一,任何一篇课文,不管是什么文体,把它上成语言文字的训练课,扎扎实实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总归是不错的。
《说勤奋》开篇点明观点。采用的是设问的方式。通往成功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亮出观点时,顾校长引导学生思考,这一观点还可以怎么说?勤奋是通往成功境界的桥梁。与原句朗读比较,体会设问更突出“勤奋”的重要性,表明作者的立场,观点鲜明,铿锵有力。课文举司马光的例子时,先讲他小时候勤奋。在这时,顾校长引导学生品味“一遍又一遍”“滚瓜烂熟”,用换词比较的方式咀嚼“躲”背后的情意。后来,讲到司马光花19年时间,才编出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一部分时,“19年时间”是一个略说,一个概说。概说的地方可展开细说。此处,顾校长抓住这一极简之处进行了一次练说:
19年的时间里,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请选择以下一种情况说一说。
19年中,每当烈日炎炎……
19年中,每当寒冬腊月……
19年中,每当逢年过节……
19年后,司马光终于……
这个练说既是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司马光勤奋的认识。这个“19年的勤奋”与前文“小时候的勤奋”“长大后更勤奋”以及教师补充的“晚年仍然勤奋”,使学生领悟到勤奋非一时之兴起,非一日之功,是多年如一日的勤奋,是持之以恒的勤奋,是终生勤奋才取得了成功。
谁说说理文枯燥乏味,不具情感?顾校长此处这样教学不就让说理文上出了浓浓的“情”味,语文的的情味吗?
学习童第周的例子时,顾校长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了如下词语:夜以继日、起早贪黑、后来居上、笨鸟先飞、毫不气馁、急起直追;课末,拓展了5、6则与勤奋有关的名言警句让学生积累,如“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宝剑锋从磨励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
重朗读、重品词嚼句,重表达,重积累,无论什么文体做到这“四重”,总归是在做语文的事,不会出现“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这样的现象。
这是顾校长这节课对我的第一点启示。
第二,怎样在教学中体现说理文的文体特点。
拿《说勤奋》这篇课文来讲,它通过举典型的事例来说明道理。
课文举了两个例子。举一个例子行不行?(不行。第一个例子讲古人,第二个例子讲今人;第一个例子,讲天资聪颖靠勤奋取得成就,第二个例子讲先天基础差靠勤奋也能取得成功。这两个例子缺一不可。缺少了任一个,文章的说服力都大打折扣,说理就会显得不全面不充分。)因此,在学完两个例子后,顾校长及时引导学生比较两个例子的异同,挖掘课文这样举例这样写的秘密:使学生潜移默化中初步感受到举例要典型,以一当十;举例要全面,不能以偏概全;举例不雷同,各有侧重。举例不蔓不枝,全部指向说明自己的观点,指向所要阐述的道理;为观点服务,为说清道理服务。
这个环节,顾校长点拨精当,及时总结:一个人不管是聪明,还是基础差,只要勤奋,就能取得成功。
虽花时不长,却是高效的,是不可或缺的。因为这是能体现文体特色的地方,能体现关注文本特点的地方。还有一处也能体现顾校长对说理文文体的关注:在课的尾声,学生举了所知道的其他名人取得成功的例子后,顾校长及时出示文中的两句话: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
引导学朗读思考:如果课文只有这两句话,没有司马光童第周的例子行不行?(学生说不行那样不让人信服)这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说理文的特点,说理文是说明一个道理或阐明一种观点。怎么说明?举例说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共选入了五篇说理文,均是通过举例来说明道理,这也是最常用的最基本的说理的方法。
第三点启示:好课要有课感,要有节奏。
如果把顾校长上的这节课看作一篇文章,那么这节课是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课文为了说明中心论点举了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的教学,顾校长各有侧重,没有平均用力。第一个例子,顾校长指导得细,指导得精。融品词析句,朗读感悟,以说促思于一体。第二个例子,顾校长指导得粗,指导得广。拓展补充了童第周攻克青蛙卵剥离技术这一难关的例子。整节课张弛有度,轻重缓急恰到好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