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极度拖延,极度疲劳,很多时候一大群人一起做的事,毫无意义,但却一直持续着,没有一个人敢发声。在中国,集体主义文化盛行,不合群就等同于不好相处,等同于异类。
什么叫做所谓“核心竞争力”?简而言之,就是“我不一样”。中国人常常不喜欢出头,“枪打出头鸟”喜欢同化在所处的一个群体当中。甚至很多人会认为,假如自己和这个群体有什么价值观的出入,那就是自己错了,绝不是大家错了。
再比如,在国外绝对“红灯停、绿灯行”非常守规矩的老外,来到中国反而是显得站在马路边等绿灯的傻瓜一样。
合群是需要成本的,代价就是,你不但为了融入这个群体费尽了心思,别人省事你也纵容自己偷懒,别人不求上进你也不敢表现出半点野心,最终还失去了自己最值得炫耀的长板。
所以,大部分人,后来渐渐变成了自己年轻时最讨厌的那种模样:欺软怕硬、油腻圆滑、但求安逸。甚至从来不去问一问,自己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只是知道,身边人人都是这样。
一个人要脱离大环境的影响到底有多难?真的很难!但是,拼尽全力保卫自己向上生长的价值观,却是愈到人生后期,我们愈赖以自豪的地方。
心理学上有种现象,叫“羊群效应”。
在一个集体中待久了,从众惯了,就会逐渐丧失自己的判断,沦为集体意志的奴隶。但正如毛姆说的那样:“就算有五万人主张某件蠢事是对的,这件蠢事也不会因此就变成对的。”
时间是最公平的,每个人都只有雷打不动的24个小时。你将时间花在“合群、为别人而活”上,就注定花在“自我提升”上的时间就少了。明明周末想去图书馆学习,舍友却都在刷剧打游戏,为了不被孤立,你只好追随他们的生活作息;明明想将下班时间用来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却为了合群去喝酒应酬。
《乌合之众》里有这样一段话:“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为了合群而放弃思考,在群体中不负任何人,却惟独辜负了自己。
庄子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那些真正优秀的人,往往更有逆流而上的勇气。他们只追逐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不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只为做出令自己无悔的选择。
要拥有很多内在资源,才能享受独处。太多人在迎合别人的道路上迷失了自己,而他却在独处中找到了内心的边界与平和。
鲍尔莱说:“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明白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99%的事情,对于别人而言毫无意义。”
你不需要刻意去合群、去放弃自己融入集体。该来的自然会来,该走的注定要走。适当地将精力多花在自己身上,学会与孤独握手言和,我们会活得更舒适。没有所谓的对错,关键是听从你内心的想法。如果你为了不显得格格不入,而逼迫自己去迎合别人,不敢去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这才是问题。
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有这样一段话:
“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有时我也会因为寂寞而难以忍受空虚的折磨,但我宁愿以这样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自尊,也不愿以耻辱为代价去换取那种表面的朋友。”没有什么“群”值得你“合”一辈子,反而是与众不同的实力,会给你一生保驾护航。你不需要去刻意迎合。真实的你,就很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