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真正消化一本书?

作者: 心智学徒H | 来源:发表于2016-08-08 08:44 被阅读653次
心智学徒的阅读方法论

第一遍的时候,有大量的点只不过是** “产生了印象”** 而已,根本做不到 “深入了解”、更做不到** “熟练运用” —— 因为运用本身就需要时间和耐心,并且还要在这个过程中为了 “优化方法论” 而多次 “折回”,最终才能做到真正 “升级”…… 所以,读很多遍,想很多遍,做很多遍**,才可能真正进步。”
----《为什么同样都是爱读书你却总是没进步》

引言:阅读能⼒的培养顺序


识字-理解概念-训练逻辑能力-掌握精读能力-增加泛读的量-不断践行

  1. 先识字,并识⾜够多的字(显然常⽤三千汉字肯定是不够的——对那些乐于追求知识的⼈来说) ;
  2. 习得⾜够多的词汇量;
  3. 学习更多、 更复杂的是概念——每⼀个重要的概念都需要⼤量的篇幅阐述;
    比如心智模式、复利效应、双盲实验、概率思维
  4. 与此同时习得基本的逻辑运⽤能⼒, **以便能够更有效地理解组织已知概念及其相关信息;
  5. 通过不断的精读习得更多的概念理念;
  6. 通过⼤量的泛读扩充补充⾃⼰的概念和理念;
  7. 通过实践重新理解重要概念, 修正对重要理念的理解;
  8. 精读与泛读相互补充

一、逻辑的刻意训练

M1和M2之间的关系, ⼤抵上分为两种(M1指某句话的意义,M2是指另一句话的意义)

  1. M1被M2⽀持。 这时, M2往往可能从三个⻆度之⼀(或者三个⻆度组合使⽤) 去解释M1——
  • What? (举例、 阐述)
  • Why?(因果、 ⽐较、 分类、 ⽬ 的)
  • How?(⽅式、 ⼿段、 步骤)
  1. M1与M2共同⽀持另外⼀个句⼦。 这时, M1与M2之间可能的关系分别是:
  • 并列
  • 递进
  • 转折

二、精读的刻意练习

  1. 挣扎着搞清楚每⼀句话的确切含义。 运⽤⼀切可以运⽤的⼿段——查词典, 查语法书。
  2. 理解每句话之间、 每个段落之间的关系。 处理段落还有另外⼀个任务——概括
  3. 整理词汇。 要知道, 读完⼀篇⽂章之后, ⾃⼰动⼿整理词汇, 远⽐背单词书效率⾼出许多——可惜, ⼤多数⼈并不相信。(对应到中文版书籍阅读,便是整理重要概念
  4. 反复阅读若⼲遍。 读着读着就可能发现很多第⼀次读并没有注意到的东西。
  5. 复述⽂章。 能够书⾯或者⼝头复述刚刚读过的⽂章, 实际上需要很多综合能⼒: 记忆⼒、 逻辑能⼒、 转述能⼒、 重新组织能⼒、 再理解能⼒等。
  6. 养成相隔若⼲天后复习的习惯

三、如何真正消化一本书?

1、重视朗读----被低估的精读方法
2、培养思维的乐趣----没有问题哪来兴趣
3、有目的检索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4、找出组织结构----做到有的放矢
5、两大基本技巧----提高阅读能力的利器
6、反复读,反复读----牛人尚且如此,你还是谦虚点吧
7、学习两大原则:理解和运用----读书、学习的底线
8、教是最好的学----分享也是一种能力
9、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迁移知识,融会贯通
10、学习社群,导师榜样----学习的路上,我不孤单

1.朗读法
遇到好书,我会抽时间朗读完,一本二十万字左右的书朗读完,也不过十几个小时,中间断断续续,也能一个星期内搞定。

2.思维的乐趣

  • 时间花在那些需要停下来认真思考的部分
  • 概念、方法论、应用
  • 观点
  • 论证过程
  • 用到的证据有哪些.....
  • 需要停下来心平气和地开开脑洞的部分
  • 需要反复搜索寻找更多资料与关联的部分……

阅读,是为了理解,而理解这事儿,慢,即是快;快,便是无。

3.检索性阅读。
这种阅读本身就是功利性的,比如为了

  • 找鲜活证据:支持某个论点去搜索更为精彩、更为经典的事例;
  • 多角度思考:为了思考得更为全面,去翻翻不同属性的人群是如何看待某个问题的;
  • 达成以上目的,去检索自己已读过的书库……

4.找出组织结构
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组织方式,但大体上都是差不多的。

  • 总是要分章节。
  • 每一章其实都是在着重讲解一个概念,它的应用,它的方法论。
  • 而陆续的章节,通常是必须理解上一个概念之后才能进一步理解的概念,及其应用与方法论。

Tip:一头扎入内容之前,最好把这些概念大致过一遍,不理解没关系,哪怕先记住那些概念的名字和先后关系都很有帮助。

在读的过程中,不断整理这些概念与方法论之间的关系,其实是“消化”的必要过程。

5.向后总结,向前预期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不断向后总结,向前预期 —— 这是最基本的理解技巧。

  •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刚才输入的东西都有什么,它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 与此同时,还要不断预期下一步的内容是什么……

只有少数人的阅读理解过程是不断循环地“输入、处理、输出”的过程,尽管这里的“输出”某种意义上不过是“伪输出”……

向前预期的好处:

  • 常常相当于为“跳读、略读”提供一个安全机制。读着读着,发现作者提出了一个自己已经深入了解过的论点,再往下扫一眼,发现论据也是自己之前了解的,那这一部分就可以安全地跳过了。
  • 又由于一直保持着一个预期,再往下读的时候,发现“嗯?怎么回事儿?跟我想的不一样呢?”那就要折回去认真找原因……反之,要是一样,说明自己的跨越是正确的么。

所以说,在良好的阅读习惯下,理解速度会不断积累,最终不断加快 —— 因为所有的知识都有共同点:它们不一定能用在哪里,它们早晚必然融会贯通。所以,理解过的东西越多,理解新的东西就越快。说穿了,理解能力差,无非就是见识少,仅此而已。

6.反复读,反复读
读不懂怎么办?没关系,只有一个办法靠谱:硬着头皮读完,然后反复读很多遍。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本领,很多人不知道。其实,重要的知识,从来都是通过反复学习才能获得的。一下就能学会得东西,通常上价值不大。

有一点弄不明白就放弃,那能学会什么呢?

还有一个常见现象:有些书籍就是难懂,因为它的内容结构并不完全线性,也就是说,第二章的内容需要第五章的知识才能理解彻底…… 所以,最终,只有我们这种不怕暂时读不懂,能硬着头皮读完,然后再反复来过的人才能消化这种书籍。

7.一定要用起来
很多有用的东西,之所以最终没用,是因为压根没用过。知识无用,这是二货思维,所有的知识都是有用的,哪怕巫术都有用,更何况知识。可是不用的东西,没用起来的东西,还不如虚无 ——** 因为读过、学过,时间与精力已经耗费了,这可是最宝贵的不可逆不可回收不可再生资源!**

  • 不用,学它干嘛?
  • 不用认真读的书,读它干嘛?
    (** 醍醐灌顶的两句话!!**)

这与我对生活的态度也是一样的,既然活着,就要活好,活得精彩

8.教是最好的学
暂时用不起来怎么办?教!我总是重复这句话:

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把你学到的,总结好的,琢磨清楚的那些知识(不是胡说八道的那些东西)传递出去,分享给你身边的人。“教”,不一定非要像老师一样在课堂上给一帮学生讲(还不允许他们打断)……“教”可以有很多种形式,比如,“分享”,就是“教”的一种形式。在饭桌上都可以进行:

“我最近读到一个新的概念,特震撼:三度影响力…… 原来肥胖症居然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传染的!”

如果你的朋友对此感兴趣,

  • 那你就要再仔细一点说明其机理,
  • 其作用,
  • 甚至用更多的来自自己身边的例子去讲解。

在一来二去的交谈中,你会发现自己也还有很多没弄明白的地方,
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更准确的陈述,需要更精彩、更令人信服、惊叹的论据…… 怎么办?回来改进呗,下次在另外一个饭桌上再演练一次……

所以,我也总是分享这个道理:

分享,不仅需要能力支撑,也是培养能力的最重要手段。知识分享,没有成本,只有收益 —— 双方都有的收益。

分享的技巧很简单:

  • 真诚,只分享自己确实觉得好的东西;

  • 也是真诚,绝对不能居高临下地装蛋;

  • 还是真诚,对方完全有可能不理解你。

9.最重要的问题
还没完!别忘了问自己这个最重要的问题:

这个概念、这个方法论、这个道理、这个知识,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

这是让你真正培养融会贯通能力的方式。所谓的聪明就是这么来的:

  • 脑子里有足够多清晰正确的概念与方法论,
  • 然后它们之间还有正确应有的关联…… 所以聪明的操作系统总是有更多的想法、更多的方案、更多的可能性。

万一想到了可以“出其不意”地使用的场景,那就赚大了,因为同样的东西到了你的手里却发挥了不一样的作用,你当然与众不同,也只能与众不同。

10.学习社群,导师榜样
与喜欢学习的人泡在一起—— 这一点真的特别重要。潜移默化的力量是非常大的,与喜欢学习的人在一起,正面的影响力很大;与不喜欢学习的人在一起,负面的影响力不仅很大也很可怕。

寻找那些终生学习的人,把他们当作朋友,把他们当作榜样。

少走人走的路

---整理自李笑来的文章

相关文章

  • 如何真正消化一本书?

    很多人读完书之后,收获并不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做到真正消化书本里的知识点,那么,我们该如何真正读懂并消化一本书...

  • 如何真正消化一本书?

    1.读书不在于阅读速度,关键在于理解速度。理解速度快,才能有效提高阅读量。阅读,是为了理解,而理解,慢是快,快便是...

  • 如何真正消化一本书?

    首先就要从选书开始说 选择一本你需要的 好的书—— 试问,在你进入图书馆前,你并没有事先想好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书。于...

  • 如何真正消化一本书?

    书大抵上分为两种:虚构类,非虚构类。读非虚构类的书籍,是为了获取新知识,并应用到生活中,让自己获得进步;就我个人...

  • 如何真正消化一本书

    数了一下,今年kindle里一共下载了26本非虚幻类书籍,但是回想起来,除去一些没有看过的,很多即使看过的在脑海中...

  • 如何真正消化一本书?

    第一遍的时候,有大量的点只不过是** “产生了印象”** 而已,根本做不到 “深入了解”、更做不到** “熟练运用...

  • 如何真正消化一本书

    为什么要消化一本非虚构类书:为了获取新知,习得新技能,让自己获得进步,改变生活。 一、阅读速度是个没用的概念。 理...

  • 如何真正消化一本书?

    书一般分为两类,虚构类和非虚构内书籍。虚构类书籍比如小说、散文等,这些书容易读懂,可以快速获得短暂某种精神上的愉悦...

  • 如何真正的消化一本书?(作业17)

    读《七年就是一辈子》有感 如何真正的消化一本书? 1 读书速度快不代表理解...

  • 听李笑来告诉你如何真正消化一本书?

    (本文整理自:如何真正消化一本书?特此鸣谢!) 书大抵上分为两种:虚构类(Fiction),非虚构类(Non-Fi...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真正消化一本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czls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