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为什么,从有自我意识开始,我就对人生的悲剧底色有较为清醒的认识;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中的悲欢离合渐次上演;回首往事,欢乐的时光总是模糊的看不清楚,而那些悲伤却历久弥新,仿佛人生之海上永恒的灯塔,标注出你之所以为你,指引着你应往哪里去。年龄越长,跟生活中的悲剧越能和平相处,开始觉得悲剧不尽然是坏的,在某些方面颇能体现哲学上说到的深刻、高尚和伟大。
《人生海海》就是一出较为精彩的人生悲剧。主人公“上校”能力超强,精神彪悍,属于那种高山仰止可望不可即的人物;他经历丰富:做过心灵手巧的木匠、当过与日寇搏命的国民党大兵;身为军统特务在大上海与日本人周旋、作过军医在抗美援朝前线出生入死、作为批斗对象被红卫兵百般羞辱;有过“金一刀”的荣光、有过“太监”的屈辱;品过荣华富贵、尝过人情冷暖;拥有一往情深的爱情和友情、过了快意又无奈的一生。他最后变得疯癫,只有孩童的智商,在爱人母亲般的照料下了却残生。
“上校”的人生过于彪悍,其精神才气越出类拔萃,其不幸和折损就越发让人惋惜,越能体现故事的张力,吸引读者;可也正由于他过于卓尔不群,有些不真实,不太对我的胃口。我更喜欢书中那个爱憎分明的小山村,作者塑造了那么多性格各异形象丰满,又都有敬佩之处的小人物,让人过目不忘感慨良久:“老保长”、“我爷爷”、“我父亲”,尽管各有各的毛病,可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拎得清,都有股子犟劲儿,无论风云如何变换,都有定力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东西。
这样自由倔强的民风正是培养汪洋恣肆卓尔不群人物的土壤,人们虽然会在背地嘲笑议论“上校”,不赞同的生活方式,可在内心深处早把他放到了至高的位置上;他们请“上校”来处理家长里短的各种问题,在红卫兵的批斗会上替“上校”鸣不平,刻意避开“上校”的公审大会,举全村之力与出卖“上校”的“我家”决裂。如果“上校”是个天才,这些村民就是适宜天才生长的肥沃土壤。
也许因为更偏爱小山村的平凡人物,我不喜欢本书的后半部分,感觉整个书有点儿虎头蛇尾的感觉;到以后改革开放,老一代人物都不在了,小山村彻底变了模样,整个故事脱离了坚实的大地,成了无根之水,再也无法打动人心。
“人生海海”是句闽南语,意思是说人生如同大海,潮起潮落浮浮沉沉,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其实人生的味道也如同海水一般,有腥味、有苦涩,少有甘甜,可并不失其精彩,因为“让我们终生难忘的,永远是那些艰难的时刻”。
生亦何苦,生亦何幸,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