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育的目的”如是链接
我们当下的教育吸收了许多怀特海的思想,哪些概念可以在这里渊源呢?不妨来梳理一下。
(一)“少而透彻”
这一点从怀特海给出的两条破除“呆滞的思想”路径可以得出。课程内容的“少”,才能有助于“透彻”的理解。举例来说,一本第九册数学教材,教参建议的课时在60课时左右,而我们一学期的数学课,按照20周,每周7节数学,一共有140课时,这远远大于教参建议课时,可以证明内容的“少”,但也正因为这个“少”,以及课时量的丰富,才能保证让每一个学生学得透彻。因为在这里,考虑了人的差异性,“少而透彻”才能到保证。并且,现在的教材也删除了一些“繁、偏、难”的知识点,为“少而透彻”护航。
(二)证明和利用
学习知识需要“证明和利用”,即“有意义的学习”,与之对应的是“无意义的学习”。他说:“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识是相当有害的。所谓知识的利用,我是指要把它和人类的感知、情感、欲望、希望,以及能调节思想的精神活动联系在一起,那才是我们的生活。”用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的“三维目标”来说: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里,将证明和利用包含进去,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期望。他还说:“在科学领域,学习一个概念的首要途径就是去证明它。”这里的证明,指证明它的价值。我们的“过程与方法”里,就是去探索一种证明。“凡是被证明的东西都应该加以利用,凡是被利用的东西都应该(只要可行)加以证明。”越强调当下,就越强调理解。我们现在,开展的各种活动,比如综合实践、项目式学习,更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实用”,这是不让知识僵化,让知识生动活泼起来的很好途径。
(三)情境化教学
现在,很多学科都重视“创设情境”,尤其是数学的每一个问题解决,都需要借助情境去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想,可能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进入教学,就和学生当下发生了联结。这一点,从怀特海提出的“教育的金科玉律”可以窥见。
(四)整体教学(结构化教学)
教育是慢的艺术,但想要实施这种慢的艺术是困难的。困难在哪里呢?怀特海说:“教育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借助于树木来认识树林。”最近,时下流行的“思维导图教学”“单元整体教学”“大概念教学”“结构化教学”正是解决这个问题而存在的。
(五)学科整合
怀特海说:“要根除科目之间毫无关联的状态,这种分崩离析的局面扼杀了现代课程中的生动性。”我们现在提出的“学科整合”“跨学科融合”“五育融合”都有这样的倾向,将“多姿多彩的生活”尝试着慢慢还给学生。
如“五育融合”,可以从“普通文化修养旨在鼓励心智活动”、对审美感的阐释,既有德育,又有美育的渗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