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曾在《人性的枷锁》中写道:“人就像一条游弋在欲望河流中的鱼,时而被波涛汹涌的欲望所驱使,时而又被河底暗藏的恐惧所羁绊。”
在人生的长河中,恐惧和欲望如同双生子,在人类内心世界里共生共存,影响着我们的思想、行为乃至整个人生轨迹。
《与自己和解》这本书,由《佛陀传》的作者一行禅师所作,旨在让人们正视并理解恐惧与欲望的共生关系,从而找到内心的平衡与和谐。
01恐惧与欲望来自同一源头
书中写道:“我们能否生存就靠那一口气,这就是我们原始恐惧的由来。”
我们一生下来就有恐惧,恐惧于自己一口气上不来气,所以衍生了原始的欲望,希望得到全世界的照顾,或拥有某些东西让自己#得以生存。
恐惧,是人性中根深蒂固的一部分,它源于对未知、失败或失去的恐惧。
而我们每一次对恐惧的克服,都是自我边界的拓展,每一次对欲望的适度控制,都是内心平衡的维护。
02超越恐惧,拥抱欲望
恐惧与欲望,虽为双刃剑,但亦可成为我们成长的动力。
在《与自己和解》的旅途中,我们要学会超越恐惧,将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正如海明威笔下的老人圣地亚哥,在面对鲨鱼的攻击时,他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勇敢地与之抗争到底。
这种对内心恐惧的直视与超越,不仅展现了他的勇气与坚韧,更让他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拥抱欲望,但绝非无度地放纵。
《与自己和解》中说道:知足是快乐的条件。
欲望是人性的一部分,它驱使我们追求更好的生活、更高的目标。
然而,过度的欲望只会让我们迷失方向,陷入无尽的痛苦与挣扎。
“因为即使得到自己所欲求的对象,我们也不会感到快乐,因为我们会想着要追逐另一个目标。”
因此,我们要学会控制欲望,将其引导至正确的方向,使之成为推动我们前进的积极力量。
03在冲突中寻找平衡,享受当下的快乐
“我们都知道过去的早已不在,记忆只是影片或是照片,但那些影片持续播放,每一次播放,都使我们再度受苦。”
王守仁在“格竹”中的体悟:“大道在心,不在外物。”
内心的平衡与和谐,才是我们真正追求的目标。
当我们能够坦然接受自己的恐惧与欲望,并学会在它们之间找到平衡点时,我们就已经迈出了《与自己和解》的重要一步。
《与自己和解》是一场漫长而艰难的旅程,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审视自己、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