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同情》阅

作者: 穿大T的左莫 | 来源:发表于2020-05-15 08:47 被阅读0次
    精英们不相信感情,不信任令人为人的东西。                                            简雯苏可儿

    《拜占庭同情》作者刘宇昆,美籍华裔科幻作家。

    故事始于“同情网”的一次普通的VR体验。

    “同情网”,一款集区块链与VR技术为一体的慈善平台,人们通过将现实经历录制成VR文件,使全世界任何地方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亲身感受灾难,身临其境地感受受难者的痛苦;

    同时以拜占庭问题引出由区块链去中心化技术构建的数字信用系统,两者结合人们可以绕过传统的慈善机构,直观自主的为需要帮助的人捐赠。

    先进的科技衍生出复杂的社会问题和政治效应,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当如何选择和自处。

    故事以两条线递进铺陈的方式循序展开,两个女主人公分别代表人类的感性和理性,仿佛两种力量的对决。

    感性以道德为基准,聚焦于局部现象,带有很强的个人感觉感情能力,比较主观,不会遵守:no judge原则,是以当事人的思考方式和好恶程度作出的表达方式。

    理性从全局角度出发,看清事物的全貌,了解前因后果,权衡利弊得失,继而做出客观最优选择。

    就结果而言,理性分析更像是个体的生物算法,通过经验和学习不断的积累总结,选出更适合当下环境的生存之路。

    两者相争,感性向来败多胜少,在关键事项上,人们还是习惯以结果作导向选择趋利的行为。

    为了提升产出,我们量化工作;为了提高质量,我们量化生活;为了保持健康,我们量化自己;为了更方便算法的计算,人们正在将世界拆解转换成冰冷的数字,这是当下无法逃避的现实。

    感性者终为理性者所用,故事中虽然没有给出明确的结局,但在最后的对决中,简雯苏可儿痛人心扉的自语,无声的宣告着“同情网”的结局。

    我不想放弃她。我要做最后一次尝试。
    “我曾希望通过剥离前后情景和背景,通过虚拟现实,将感官暴露于痛苦和灾难的粗砺中,以阻止每个人理性化我们的同情。在痛苦中,不分种族,不分信仰,也没有分隔与分化我们的高墙。当你沉浸在受害者的经历中时,我们所有人都在穆森,在也蒙,在黑暗之心,那是伟大力量滋生之地。”
    她没有回应。从眼神中我看出她已经放弃我了。我毫无理性可言。
    通过同情网,我希望能创造出一种关于同情的共识,一种能克服合理化背叛、无法被腐蚀的心灵账本。
    但也许我还是太天真了,也许我过于信任同情了。

    或许“同情网”这款为感性而打造平台,最终也没能逃过沦为政客的工具,或许未来感性仍然败多胜少,但我相信感性的力量永远不会消失,就如书中所写,这是令人为人的东西。


    大咖解读:

    近年来,区块链技术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在技术层面,区块链并没有什么太超越的地方,它实质上只是一个分布式的账本而已,由众多的节点同时记录所有的交易行为。不过,这项技术却具有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意义,它首次建立了一个基于数字网络的信用系统,而在这之前,这样的信用系统都是由国家建立的,在这样的信用系统的基础上,网络由信息的传递进化到可以传递价值,可以进行像货币发行这样的以前只能由实体国家从事的行为。比特币就是区块链在货币发行方面的一个成功的应用,这是网络朝着与现实世界平行的另一个世界迈出的一大步。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和信息透明的特点,呈现出了一个在体制和结构上与现实社会完全不同的未来网络社会的雏形。
                                                          刘慈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拜占庭同情》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ddqo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