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梦想, 但,真能始终不渝坚持最后拿到结果的却少之又少。
一
学了那么多,却终究过不好这一生,我们很多人都非常认可这句话,因为字里行间所体现的不仅仅是吐槽,而是人生的无奈。
生活当中,如果你问身边的人,他们想得到什么,相信每个人都会告诉你一个答案。不管对方是拼命努力的,还是消沉懈怠的。
可为什么每个人都有想法,却表现完全不一样的状态呢? 这是因为,有些人只是随便说说,而有些人,觉得努力无用,因此就放弃了。由此可见,这样的现象,是因为方法不对和不能持续所导致的。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让人们达到自己所想拿到的结果? 人人都知道攒阅历,提升自己的认知,可为什么有人在很短的时间就获得了某些成就,而有些人却与之“擦肩而过”呢? ——时代的变化,加速了人们的焦虑,因而使大家忘掉了其中最重要的环节。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提升自己是一个漫长过程,绝不仅仅是“三分钟热度”就能得到的,虽然每个人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可这个过程,我们大多数人接受不了。
特别是诸多的自媒体中所体现:17岁创业,成功融资几千万。23岁出书,粉丝百万。25岁财富自由,遨游世界做自己想做的事。 越来越多的成功案例通过媒体的方式展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突然发现,原来考上清华北大是如此的容易,原来财务自由是那么简单,原来猪在风口上都能飞,原来这些成功都是有技巧的。
所以大家越来越焦虑,因为整个世界都在飘飘欲仙,只要你没察觉,身边的谁谁就突然走上人生巅峰。所以大家都开始寻找技巧,都想着寻找风口。相反的,认为自己没有天赋,消沉懈怠。 最靠谱的方法 那么最靠谱的方法到底是什么呢?是学习,是提升,是有一个好的导师带着你,让你快速成长。
简单可以总结为:读书、旅行、见名师。从古至今,改变自身,跨越阶级,靠的都是这样的方法,如果再加上一个重要的点,那就是坚持。 好,我们先抛弃坚持,替那些学不会,得不到的人说一句话,我上了那么多课程,买了那多多本书,为什么一点用都没有?一两年过去,我的生活依旧,毫无变化。
二
成年人的学习规律。
在以往的文章里面,我们大量的谈到了如:学习误区,阅读方法,成长方法,可还有什么关键点我们没有谈到呢?
首先,是碎片化阅读的问题。 很多持续学习的人,逐渐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但是问题就出在这里。 因为公众号文章里面的内容有很多只是片面的诉说某些知识,我们只能通过浅层次的阅读而让自己产生学会新知的“爽”,却缺失了大量的思考时间,因而,只有了行动,却没有结果;只记住了信息,却不知从何而来,又能用它得到什么。
当然,不管是碎片化阅读,还是我们“浸入式”的学习都会这样,因为我们学习的过程是通过大脑对知识的解析,然后传输到大脑当中。但是它是会很快忘掉的,我们必须不断的学习、复习、使用,转变成属于自己的一部分,才算真正的学会。
成年人的学习,往往会通过自己的判断,然后进行取舍,并且反复的应用才能学会并且产生行为的转变,拿到结果。而理解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过去的经验。 成年人必须想学才能学会,只学他们认为需要的东西,喜欢应用过去的经验,喜欢在做中学,喜欢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边学边忘,并且很少复习。
而关于学习的吸收率呢,分为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 被动学习:听讲5%吸收,阅读10%,听与看20%,示范/展示30%。 主动学习:小组讨论50%,实践演练70%,转教他人/立即应用90%。 所以我们可知,我们学不会并不能全都怪天赋,而是方法。
特别是有一些非常明显的知识,我们会认为已经知道了因而不去在意,而学习中会经常产生这种“我已经掌握了”这样的幻觉,所以就得需要我们以空杯心态,自我审视了。 而不是等问题出现后,才发现,原来这个东西以前学过啊。
或者后悔没有好好学习掌握。
三
除了以上说的这些我们以前也提到了类型学习和五感学习。 有些人喜欢听书,有些人喜欢看视频,有些人喜欢直接尝试,所以你要根据自己不同的学习特点去进行学习。
还有不同的知识也要有不同的学习方法,信息类的不要死记硬背而是能让自己找到就行;观点类的我们要找到背后的思路;流程类的我们要实践;过于抽象的我们要理解等等。 当我们结合这些再去学习的话,效果就会锦上添花了。
接着说上面提到的幻觉。其实学习是一件很过瘾的事情,并且我们每个人都会从未知的信息里面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然后沉浸在里面。特别是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有更多的机会了解这些。
可你要知道,看到了不等于会,记笔记不等于会,能说也不等于能拿到结果,你只有用起来才能真正体会到知识的所用。 很多人学不会的原因都是因为掉进了这样的陷阱。为了看书而看书,为了看完而看完。
特别是激动过后囤了很多课程的时候就会更加焦虑。学习,要有目的性的,要因地制宜,要知道你最需要什么。 读书,是拿到结果的过程。 千万不要为了看书而看书,而了上课而上课。 而要想想,从中我得到了什么。
四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潘石屹和另外一位友人不同的人生之路。 李勇是四川绵阳市杨家镇人,高中文化。
1987年2月,21岁的他来到广州打工,可是一直没有找到正式的工作。有一天李勇在南头关门口拍换的时候,一个与他年龄相仿的人突然拉着他的手说:“你想去深圳吗?我们去找个熟悉这里人带我们去吧”没多久他们找到了一个专门干这种事的人,各交了50块钱,到了深圳。
到了边防站两个人聊天的时候得知,对方叫潘石屹,比他大两岁,甘肃天水人,居然是从北京国家石油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辞职闯深圳的。 两个人来到深圳布吉镇,白天四处找工作,晚上挤在3块钱一晚的招待所,然而他们走遍了布吉镇也没有找到工作。后来他们在布吉镇的一家工地上找到了挑砖头的活儿,每天10元;晚上如果加班,每小时1元。
有一天干完活,当李勇准备休息时,潘石屹向工头支了30块钱,拉着利用来到街头的一家书店,买了3本经济方面的书,回去学习。李勇买了一本武侠小说《白发魔女传》,还不解的问潘石屹那种书有啥意思。潘石屹说:“我看书是学习,你看书是消磨时间那”
两个人在工地上干了一个月,每人领到350元的工资,潘石屹对李勇说:“老弟,现在我们有些钱了,马上出去寻找更好的机会吧!”李勇觉得这年头能挣300不容易,不舍得。潘石屹说:“只要我们找到更好的机会,不要说几千元,就是几万元也不值得一提”。然后两个人就辞职了。
1987年他们成为福田区正太贸易业务员,销售工作,底薪200,根据业绩提成。经过一段时间后,月收入涨到500多元,并且潘石屹被提拔成业务经理。
有一天潘石屹对李勇说:“报纸上说海南建省了,我们一起闯海南吧”李勇当然还是不愿意。潘石屹说:“海南刚刚建省,机会多的是”在潘石屹的劝说下,两个人各自带着1000元继续闯到了海口。 再后来两个人经过两个多月,也没有找到好机会。最后又是选择了搬砖头,因为潘石屹有想法,和对方提建议,把水引到砖厂,提高工作效率;雨季搭建雨棚烧砖,还说要当厂长。
当然做的风生水起,工资从500涨到了800。一年后潘石屹的工资已经到了1000多,又准备承包砖厂,第一个月就净赚了一万多。 90年初,海南经过两年迅猛大兴土木,房地产跌入低谷,红砖卖不出去。所有的积蓄都花光了,可砖厂的销路仍然没有转机,最后潘石屹只能低价处理砖瓦,勉强支付了工资。
90年8月25日,两人分道扬镳。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很清楚了,故事很长我也删减了一些细节。
那么我想说什么呢?折腾一定能成功?有眼光才能成功?有些人是和我们不一样的不要效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都不是,我想说的是,每个人生命中都会遇到无数的机会,当然有些是好的机会,有些事烂的机会,可是我们如何才能去识别,去加入进去?
这就需要拥有眼光和独到的见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误区,都有自己的死穴,或许时间会让你知道哪些是重要的哪些不是重要的,可也有些人一辈子都不知道什么最重要。 所以,我们只有提升自己,不断的学习,去迭代脑中的认知,才能紧紧的抓住这样的机会,或者自己成为故事中的主角。
当然,我不是要鸡汤啊,而是说通往结果的路充满坎坷,可首先你得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年轻的时候迷茫徘徊都不要紧,要紧的是你要牢记自己所想,并且持续的通过行动去改变。
有些你所熟悉的是你独特的优势,但也是牢牢锁住你的牢笼。 记住目标,不断尝试,跳出舒适区,通过学习,持续迭代,你总能不断的超越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