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蒋勋,1947年生,福建长乐人。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后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76年返台。
著有艺术论述《美的沉思》《徐悲鸿》《齐白石》《破解米开朗基罗》《天地有大美》《美的觉醒》等;
散文《岛屿独白》《欢喜赞叹》《大度•山》等;
诗作《少年中国》《母亲》《多情应笑我》《祝福》《眼前即是如画的江山》《来日方长》等;
小说《新传说》《情不自禁》《写给Ly’s M》《因为孤独的缘故》《秘密假期》等。
《品位四讲》为《理想国》系列其一,另有《孤独六讲》《生活十讲》等。
【内容简介】
庄子多从大自然和一般生活中发现美;蒋勋更是深谙其道,善于在平实的生活中发现大美。
在《品味四讲》中,蒋勋从食、衣、住、行方面重新审视“美”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
在小吃里发现信仰;
感受服装的体温;
如何营造一个家;
怎样将急躁、焦虑和抑郁的心情转化成缓慢的生活节奏;
如何从生活细节中找到快乐,享受悠闲的文化……
在《品味四讲》中,蒋勋首次提出生活美学的概念。让读者在享受孤独与体悟生活后,找到自己独特的品味,从美中获得情感与力量。
【内容及感悟】
生活美学的起点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些大自然的美,是不用一分钱买的,你甚至可以不用去画廊,不用去博物馆,不用去赶音乐会。你就是回到大自然,回到生活本身,就会发现无所不在的美。
这就是生活美学的起点——人与自然。
生活美学最重要的,是体会品质,是从过程享受你的生命、去爱你的生活。
每个人对美的理解不一样,我们应当尊重每一个族群自己发展出来的生活美学。
生活美学很重要的态度,其实是一种尊重的态度。
生活的美学是一种尊重,生活的美学是对过去旧有延续下来的秩序有一种尊重。
如果这种尊重消失了,人活着再富有,也会对所拥有的东西没有安全感。
城市化进程中的“美”的淹没
——关于“天空线”
蒋勋常常用“天空线”的观念回过头来审视城市。好像他的这个城市是从来没有被规划过的,它的混沌状态可以新旧杂陈,老建筑和新建筑之间产生这么多的矛盾和尴尬。
我们不只是要保护古迹,还要保护古迹周遭空间里,可能两百到三百米之间所有“天空线”的干净。如果这个天空线被破坏了,这个空间被破坏了,等于是这个古迹被淹没掉,而被挤压死掉了。
为什么巴黎会美?因为城市的记忆被保留下来了,所有过去人生活的遗址、遗迹都未被毁坏掉。
而我们城市化进程中,有多少这样的例子,只见经济,却不见历史。我们要记住过去,拥有历史记忆也是一种美;有历史的韵味,有风格的统一,又不影响发展的美,才是城市应有的美。
——关于“铁窗铁门”
是不是以为缺乏安全感,才会用一道一道的防盗锁,一层一层的铁窗铁门把自己关起来?
我们在害怕什么?
这种安全感的缺乏,是因为社会上真的存在许多盗窃、许多不安全的威胁吗?
还是说我们心理上已经对人根本不存在尊敬了,我们觉得所有的人都可能是窃盗?
虽然蒋勋认为这是不应有的防护,但我认为,这一方面是防盗,另一方面是放坠;前者靠社会治安,后者靠细栏或者美化窗;而门和锁则是必须,无法回避。
以前说“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是真的因为人心高尚吗?那是因为穷,没有什么可偷的。
所以情况不一样,不能搬用成语来对比。
——关于“超级市场”
蒋勋认为传统市场里有一种对于物质的快乐,而今天的超级市场里没有情感、冰冻的食物材料非常不同。
但我认为,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要去寻找遗忘但仍可弥补的,接受顺势而不可逆转的,哪怕有些不适,因为这就是趋势。
所以,虽然城市化的进程淹没了很多的美,但脱开趋势谈美学其实是逃离现实的纸上谈兵,我们要的是基于现实又不屈服于现实的美学感受。
有些人只有房子,并没有家
房子并不等于家,房子是一个硬件,必须有人去关心、去经营、去布置,这才叫做家。
有些人只有房子,并没有家。
房子变成家,是里面有了人性的温暖,那才叫做“家”,不然它只是一个房子。
一个房子就算非常昂贵,若是里面没有人住进去的温暖,它就失去了家的意义,我们也不会爱上它的。
家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是让你离开职场,我们在工作上的认真和专心,其实必须要有休息的时候。
家,要远离浮躁、远离喧哗、远离忙碌,贴近自然、贴近随性,同时还得便捷。
家,是有温度的窝。
酸甜苦辣也是一种美
美学在食物里最容易表现,从前餐到甜点,其实就像是一个人生的搭配。人生的五味杂陈也是一种美。
你会发现少不掉甜、少不掉酸、少不掉苦、少不掉辣、少不掉咸,各种味觉搭配在一起,才是完美、丰富的人生,生活的美学也才真正得到一个完善的处理。
你可以在料理的过程中,发现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不同的民族,提供给我们最精彩的味觉的美学,从品尝食物开始,建立起自己对生活周遭所有点点滴滴小事物的注意,即要懂得感受当下。
比如很多逃离大都市的人回去小村小镇里找回曾经的小吃,他找的可能不只是小吃,而是小吃周遭的人的生活美学,周遭人的一种温暖,以及小吃文化给你一些非常重要的历史记忆。
它们的存在,才会有大都市的存在,如果小村小镇文化全部消失了,大都市会变成一个非常无趣的地方。
快节奏中放慢自己,欣赏生命
在你加快油门之前,另外一只脚不要忘记准备踩刹车,于是生活会在“进”跟“退”之间取得平衡,这样你才会有一个平衡,你才有停下来爱生命、欣赏生命的可能。
而现代人却在看似便捷的网络工具应用上,经常迷失心灵的沟通,透露出个人的荒凉感和孤独感。
有一次蒋勋和他的学生到山里看萤火虫。萤火虫在黑暗中放出有频率的光,闪一下、闪一下,亮起来,这是它们正在求偶的信号。他们坐在没有一丝光线的黑暗当中看到萤火虫的信号,非常感动。
就在这个时候,忽然有位手机没有关掉的学生,手机上面发出亮光竟然和萤火虫的闪光那么像,隔几秒钟闪一下,隔几秒钟闪一下。
蒋勋忽然感觉到一种人的孤独,手机的功能是人际的沟通,可是它真的帮助你和他人的沟通了吗?
所以,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总,要懂得踩刹车,永远要做踩刹车的准备。最美好的生命,不是一个速度不断加快的生命,而是速度在加快跟缓慢之间有平衡感的生命。
生活美学的核心
——弯曲的小径和停留的心态
我们的一生,从生到死,可以走的很快,也可以走的很慢。所有的美通常产生在悠闲文化当中。
如果匆匆忙忙,好像从来没有好好看过自己走过的这条路到底有什么风景,其实是非常遗憾的。
这条路,可以慢慢走的曲折一点,迂回一点,你的感觉就不一样了。
一个城市为了求快,就把所有的马路都开得笔直。可是不要忘记,我们如果去国家公园或者古代的园林里,所有的路都是弯弯曲曲的。
为什么弯曲,因为它告诉你,你到了这个空间不要匆忙,让自己的步调放慢下来,可以绕走更大的圈子,因为这就是你自己的生命。
如果从诞生到死亡是一条高速公路,那么我宁可另辟蹊径。
人生只有一次,你为何要那么快走完全部的路程?
你可以慢慢的走,每一段过程、每一份、每一秒,都可以停下来做一点观看、走一点欣赏。
人生,应是可以随时停下来缓慢行走的一条路,而不是一条快速的高速公路。
中国古代建筑有个叫做“亭”,爬山的时候忽然会有一个亭子,或者你走到溪流旁边忽然会有一个亭子,你发现有亭子处就是让你停下来的地方。
它是一个建筑空间,但也是一种提醒和暗示:“不要再走了!因为这边景致美极了。”
所以生活美学的第一课应该是:懂得停一下。
——“忙”=心+亡
生活美学旨在抵抗一个字——忙。
“忙”=心+亡,如果太忙,心灵一定会死亡。
但我认为,马路的笔直和小径的迂回并不冲突;“直”是为了快,“曲”是为了慢;“直”是为车过,“曲”是为人行。
因其主体不同,固不可等同速率,故该快则快,该慢则慢。
对于人而言,要有“曲径”和“亭留”的欣赏心态,懂得快慢之间的切换,懂得动作的快和心态的慢,懂得高效率、慢生活,且行且珍惜。
【写在最后】
本书其实谈的是如何平衡生命中的快与慢的问题,在生命中发现生活美学。
而生活美学旨在抵抗一个字——忙。“忙”=心+亡,是心灵死亡的意思。
即使生命再匆忙,你也要懂得去停留,去欣赏,去感受,去体会,不要被世俗所羁绊,找寻不到内心的自己。
唯有如此,你才能感受到“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的对话,与内心的对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