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留言:“喜欢老师的文章,每篇都认真拜读。只是才疏学浅,有时真的理解不了。”
我的回复:“不理解的文章才更需要读(不一定指我的文章),读多了理解力就增强了,就像锻炼肌肉力量一样。能够理解的文章读再多都是原地踏步。”
“开卷有益”很有道理,但是如果读的是坏书或者档次不高的书就无益,甚至有害。
许多专家学者提倡读经典,之所以反复提倡,是因为真正读经典的人很少,因为现在读书人已经很少。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阅读文字就是学习,了解一些八卦时事新闻就是学习,却不知道自己无形中吸收许多垃圾,而且失去了对精华的鉴别力。
“知识就是力量”,这里的知识是指正确的知识,主要指自然科学知识具有改造世界的力量。
老子说:“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真正有智慧的人知识不肤浅杂乱,乱七八糟的知识越多则离智慧越远。
“观千剑而识器,操千曲而知音”。阅读一千本好书才能知道什么是好书。
如果读的都是坏书或者平庸的书,则读的越多越没有欣赏力。
就像许多人虽然旅游过许多地方,都是并不懂得旅行。许多人活了几十年,并不懂得人生。
《菜根谭》说:“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
德行要进步,就要每天耐心听不中听的话,处理麻烦的事情,才能增进度量和能力。
许多人说写作没有素材,不知道写什么。我想主要原因是语言积累不够,思考不够广泛和深入。
不爱思考,文章就没有内涵,平淡枯燥。语言不丰富,生动,就无法真实准确表达自己所思所想。
经历人人都有,而且差不多一样。而如何表达,则千人千面,各不相同。
我们写作的主题其实都差不多相似,区别的是表现方式。人的创造力就体现在手下的语言文字中。
再好的奇思妙想不能恰当表达,等于没有。或者表达了别人没有准确了解,也等于白写。没有人赞扬鼓励,久而久之自己也失去写作的兴趣。
不能老读同时代人、同一个国家的作者的文章和能懂的文章,而应该多读古人的,外国的,不懂的文章。
轻易能懂的文章没有阅读的必要。感觉越难,就越应该读。
真正的阅读是很辛苦的,枯燥的,令人头痛的。舒舒服服的阅读是消遣,打发时间,不会对写作有帮助。
美国超个人心理学大师肯·威尔伯的成名作《意识光谱》,我2011年就买来读。9年了,我最近依然读。读起来很头痛,费脑子,但是真正有用。
我写作的许多深刻观点都来自这本书,不过我表达的很口语化,很通俗。
而这本书是学术著作,而且讲的是修行,灵修,旁征博引,全是新名词,新概念,学术用语。读着读着眼睛就看不清了,头脑就一团乱麻,一锅浆糊,所以真正能读的人恐怕极少。
我是修行人,希望得到渊博的知识,帮助写作,所以这本书再艰深,我都要发扬蚂蚁啃骨头精神,一点点吸收消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