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课堂一直以来就有很多争论。如习作教学目标不清晰,没梯度,阅读课和习作课两张皮,习作课时间安排不合理等等。出现这些现象有教师理念的原因,也有教材编排的原因,统编教材的习作编排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们不仅要看到变化,更要理解变化背后的理念,让习作教学更趋合理。
首先,就要做到习作教学突出重点,不随意拔高教学目标。统编教材自三年级起,每次的习作要求都呈现在单元篇章页上,教师一定要研读单元篇章页上的习作要求,把握写作重点,真正理解单元习作承担的练习任务,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过去那种一写人就要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合适了。除单元篇章页以外,教学时还要关注习作练习的具体要求。读透篇章页和习作提示材料,准确把握习作教学在不同学段的教学要求,是有效实施习作教学的关键。
其次,课堂结构要合理,要重视二次指导、二次习作。写作课要把更多的时间留出来,让学生动笔写,然后针对学生的写作产品进行交流、讨论、修改,这也是提高习作指导效率的最佳方法。
另外,落实修改和交流环节,形成自主意识。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要考察学生对作文能力、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怎么进行修改呢?从修改流程上说,修改时可以先自我修改,然后同伴间修改,自己修改时一定要一边出声读一边修改。自我修改完毕,还要请同伴互相修改,很多时候作者自己感觉写清楚了,但别人看似未必清楚,因此可以与同伴交换修改,在与他人分享的过程中,体会写作表达的趣味,体验成功的愉悦,同时也寻找自己的不足。修改习作时,一定要围绕习作目标,确定具体的修改目标,而不应是书写整洁、格式正确、无错别字、标点正确、用词准确、语句通顺等,看起来面面俱到,实则非常笼统的标准。
最后要转变以记叙文为重点的传统观念,重视实用性文体练习。统编教材重视实用性文体的练习,六年内安排了近二十次实用性练习,教学时教师要意识到教材这样改变的初衷,要认识到习作教学是服务于生活的,所以习作教学要转变观念,要理清文学类习作和实用类习作的区别,避免把文学化习作当做唯一的评价标准。习作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学生的生活,而不是为了培养作家,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来说,需要的是清晰、准确、流畅的说明和沟通,避免堆砌华而不实的语言,避免无病呻吟的文风,写事写清楚,道理说明白,这是底线,也是方向。
总之,习作教学,一定要理解教材编排意图,准确把握教学要求,基于学生的习作现状进行指导,把习作课真正归还给学生,把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落在实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