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过的匆匆,总是在这个时候感慨,孔子已经到达了70岁左右,我们孔子的课程也已经到达了第十节,这节课的开始是比较特殊的,我们并没有像从前一样怀抱着一个问题去探究。反倒是没有问题的展开了今天的课程(所以我今天的作文写起来可能会很烂),莫能宗予,这个词在平常其实是不太容易看到的。张一则文言文当中这个词的意思就是——“我算完了”,那么是哪一则呢?
在鲁哀公十四年的春天,一些人去打猎,叔孙氏的车夫鉏商捕获了一头猛兽,就想去请教孔子,孔子发现,这是一头麒麟,孔子看着这头麒麟 ,本来麒麟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一种极为祥瑞的生物啊,但是孔子却将它视为不详的东西,还说,“莫能宗予”,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在孔子眼中自由的东西它是祥瑞的,麒麟自由的时候是祥瑞之兆,不自由被捕被狩猎了,就是不自由不祥之兆,所以麒麟被捉住了,它也就变成了不祥的东西。
但是仅仅如果只是因为一只麒麟被捕,他就说“我算完了”,是不是有点太直接了段,太草率,对自己太没信心了?当然不仅如此,他觉得自己完了,应该是有事情的,或许是有些遗憾还存在,或许是觉得这个世界上真的开始没有人再理解我了。
因为在近期,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去世了,孔子当时哭的非常的悲痛,非常的难过。其实儒家觉得悲痛要适当,不能太痛也不能太浅,孔子哭颜渊的时候显然是太过了,有些弟子就劝孔子,但是孔子。并没有在听劝之后改变他哭的声音与方式,反倒是说了一句,我不为颜渊这样子痛哭,为谁这样子的呢?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孔子会为颜渊这样子悲痛呢?
我认为颜渊能够理解孔子的思想,而且能够发现他的不容易,能够理解,所以他才如此悲痛,并且还能够在懂得的基础上面做出自己的理解。
失去了一个爱徒,其实对孔子的打击还是很大的。但是噩耗总是接踵而至,一年之后,他的另外一个徒弟子路也不幸去世。如果说,颜渊与孔子是已经超出了师徒关系,他们彼此都很有爱,而且都对对方知根知底,似乎就像是最了解孔子他思想的一个人,有点知音的感觉。但是那么子路是什么呢?
对于此路与孔子来讲,他们可能更像朋友一点,如果子路做错了,孔子就直言不讳的直接批评。也许有很多人都会觉得子路他平时大大咧咧的,会对于孔子做的一些事情有过质疑、有过不认同,有一次,在当时孔子在陈蔡之间遇到了一些事情,子路就说:如果想要这个门派的人变多,想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我们的思想,就可以降低标准,迁就一下,把标准升那么高,谁会来呀?但是孔子却没有同意,还有更多的时候,或许很多人都觉得子路有一些小抱怨,但是呢,也仅仅只是小抱怨而已,他总是顺从孔子的意见,也并没有因为做完事情后的“不满”,而不听孔子的话。他也许会觉得一些事情麻烦,在实践过程中会有一些埋怨,但是从始至终他都是尊重并且相信孔子的。一个非常简单明了的例子,就像你与你的父母的关系:或许你的父母会做一些让你不太理解,并且让你觉得有点厌烦的事情,可能会抱怨父母做的一些事情,但是绝不会质疑他们对你的爱。所以说对于孔子来讲,颜渊与子璐就是:颜渊:最满意的衣钵传人
子路:最忠诚的信徒。
所以说,如果在两年之内同时失去了这两名在孔子心中地位如此之高的人,那么他悲痛与绝望感,相信一些人也是。能够体会到的。
很快孔子也感受到自己身体的变化,每个人的身体自己都是最有感觉的那一个在感到自己的身体快要衰竭衰败的时候,就会开始处理一些厚实,做一些遗言遗嘱。然而他曾经最希望的衣钵传人比自己死的还要早些,所以孔子可能是比较纠结的,但他最后还是叫来了一个学生——子贡。处理后事子贡比较适合,因为子贡善于经商,善于办理事情。这下子,他精神、灵魂的自由就已经不会再得到身体上的束缚了。
直到孔子死时,他都觉得自己的使命是没有完成的,那么天下没有“道”已经很久啦,这究竟是天下人的错,还是孔子的错呢?当然孔子是想将这种错全都揽到自己身上,但是实际上这个天下这个世界是大家的,没有这样子的“道”出现,那是大家的责任。孔子可能也是想到了这一点,觉得比较可悲,觉得应该是自己没有完成志向,而导致天下没有“道”。
所以,渐渐地,很多的学生都从这个世界上离开了他,对他这了解他的学生,对他最亲近就像朋友的学生……他也慢慢的从一个为了志向可以周游列国14年的少年、青壮年,步入老年,直到最后入土。他没有完成自己的志向对于他自己本身应该是觉得有些愧疚的,他觉得因为这样都是自己的错,觉得失去了很多学生,已经没有人再能理解他,再能做他的知音了,所以将这些事情都加,起来他才会说——我算是完了。
但是我们知道,他真的没有人再记得他在理解他了吗?当然不是,他的肉身消失了,在一个纯粹的精神,世界获得了永恒的精神上的自由。一直流传至今,他用了另一种的方式活了下来,让我们永恒的记住了他。所以说,孔子他并没有莫能宗予,他还有我们这些后人,我们会为他传承,会开始像他一样说他精神的感染 ,朝向我们自己希望的方向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