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读完,就很想写一篇关于这本书的文章,于是有了第一篇文章。第二章,第三章有点无聊,很快就看完了,打动我的东西没有找到,有点失望。第四张,讲到什么是原创性,那种激动的感觉又回来了。我写文章,必须是从心底打动我的,让我有砰砰砰的感觉的,不然是不会写的。
第二章讲的是,他像今天我们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喜欢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对于写作没有什么想法。他开了一家小店,每天放着自己喜欢的音乐,虽然日子很苦,却很满足。不管多累,他都会挤出时间来就看书。这样就很满足了。
他偶然间想写一部小说,去写了,最后得奖了,获得了一张入场券,这让他成为了一名职业小说家。
第三章讲的是关于得奖的一些故事。很多村上春树的粉丝对于他一次又一次跟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的事情,深感遗憾。但是他自己对于得奖是什么样的一种态度呢?
他对于自己的作品得不得奖,没有太多的要求。各种文学奖把无形的东西具体化了。
他对于得奖没有太多要说的。他觉得作家还是要作品说话。他一直在专心写自己的小说,做自己的事情。别人请他去给新人当导师,他说他当不来,都给推脱了,他说自己的事情都忙不过来。
第四章讲了什么是原创性。
他很具体的讲了什么是作品的原创性。艺术都是相通的,他用自己最喜欢的音乐来举例。
他喜欢的音乐披头士在最初也不受人待见,他们的发型遭到家长的唾骂。但是他们的音乐还是受到很多的人的喜欢。
比如说,披头士横空出世是在我十五岁那年。第一次用收音机听到披头士的歌曲,好像是那首《请取悦我》,我记得自己浑身一震。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那是从未听到过的曲调,简直帅气极了。究竟如何美妙?我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总之是美妙得无以复加。在一年多前,我第一次从收音机里听到沙滩男孩的《冲浪美国》时,感受也大致相同:“哟,这玩意儿厉害!”“跟别人的截然不同嘛!”
披头士为什么那么受欢迎?因为他们做出了别人做不出来的音乐。你一听还很好听。
马勒的音乐在最开始也是不受人喜欢的。有很小一部分人喜欢这样的音乐,被继承了下来,在20世纪后半期,又重新流行起来。
塞隆尼斯·蒙克的音乐也极富原创性。他的音乐也跟马勒的音乐有同样的遭遇。但是最后却成为经典。
在绘画和文学领域也是同样的。梵高的画,毕加索的画,起初都令人大惊失色,有时还让人产生不愉快的情绪。然而时至今日,我猜大概没有几个人看到他们的画作会心烦意乱或心情不快。大多数人看了反而会深受感动,受到积极正面的刺激,得到治愈。这并不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的绘画失去了原创性,而是人们的感觉被那原创性同化了,将它作为“reference”自然地吸纳进了体内。
同样,不管是海明威还是鲁迅的文章都被后人争相模仿学习,他们的作品被奉为经典。兴许我们可以更进一步说,鲁迅和海明威的小说作为一个构成部分,已然被编入中国人或美国人的精神了。
在村上看来,必须满足下面的条件,才能说是原创的作品。
一、拥有与其他表现者迥然相异、独具特色的风格(或是曲调,或是文体,或是手法,或是色彩),必须让人看上一眼(听上一下),就能立刻明白是他的作品。
二、必须凭借一己之力对自身风格更新换代。风格要与时俱进,不断成长,不能永远停留在原地。要拥有这种自发的、内在的自我革新力。
三、其独具特色的风格必须随着时间流逝化为标准,必须吸纳到人们的精神中,成为价值判断基准的一部分,或者成为后来者丰富的引用源泉。
当然还有一个不可少的条件就是,你的作品太少,不可能成为体系,后人也就没法发现你很全面的风格。那经典不经典也谈不上。它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了。
一切表现者恐怕都不外如是。我也希望自己是个“具有原创性的表现者”。然而前面说过,这并非个人能决定的事情。任凭我如何大声疾呼“我的作品是原创的”,或者由评论家和媒体交口称赞某部作品“是原创”,这样的呼声都终究会被雨打风吹去。什么是原创,什么不是原创,这种判断只能交给接受作品的人们(即读者),还有“必须经历的时间”,由二者合力共裁。作家唯有倾尽全力,让作品至少可以随着年代留存下来成为“实例”。也就是说,要多积累令人信服的作品,打造有意义的分量,立体地构筑起属于自己的“作品体系”。
村上谈了该怎么来辨别原创性,什么作品才能成为经典,以及作为一名作家该如何去写自己小说。
用简单的一句话概括原创性就是:
“新鲜,充满活力,而且毫无疑问属于他们自己”。
那么他的作品为什么那么受人喜欢?
他在写作的时候是自由的,简单的,纯粹的。
他专心于写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而且他觉得写作快乐的。
他写不出来就不写,去做翻译。搁置一段时间,创作欲就像洪流一样势不可挡。
我希望你写的时候,也有那种自由的,纯粹的,快乐的感觉。
网友评论
像东野圭吾主打剧情悬疑,
更贴近读者的兴趣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