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结合笔记聊一聊认知的一个重要步骤,那就是输入、生产和输出的关系,以及应该如何应对这个系统工程的后半段过程,对我们生活的启示和帮助。
1.收藏等于遗忘。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有这样的场景,那就是会在电脑里或者社交软件上看到一些有用的金蝉会收集起来,久而久之,设备里就出现了一堆这样的文件夹。偶尔回头再看,你会发现你收藏的众多知识,其实毫无印象。尼采说:“只发生过一次的就等于从来没有发生过”,这个知识点仿佛可以印证在我们众多的选择和收藏中,有时候有些人什么都忙,他就像是蜻蜓点水般的划过了一件又一件忙碌的事情,而整体效率却显得极差,或者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里就要牵扯出了我们对认知的理解完整度。
我们的大脑就像是一个产品,输入大量的原材料(信息),通过大脑的加工完善后,形成认知产品。但是产生上一段问题的的核心,就在于很多人时常颠倒了主次,将囤积和存储知识,当成了主要任务,而通常这件事的更完整的流程在于,当遇到复杂的事物时,快速调动已有的认知资源应对眼前的事态和处境。而这里就涉及两个步骤了,一个是编码和分拣,一个是信息的提取。当大量材料输入进来的时候,如果不进行分类编码,就像是一堆没有地址的邮件,结果只能是查无此人,最后倒在垃圾场里,有的最后可能逐步就遗忘留出了,而有的则占用着内存,成为了无主的寄生状态。而对那些有编码的信息,我们的大脑会像捡快递一般,将信息各就各位,递送,放置在真正该归属的位置。这就像是一台处理运算的机器,如果算力(产能)不够,再多的材料输入,可能只会造成效率低下,产出依然低下,而相反,储存和维护是要耗能的。就像伪学习,让我们产生一种幻觉,不断加大开始输入的量就能掌握更多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
2.认知的目的在于提取,而不是存储。
这句话有一个生动的案例,那就是松鼠藏松子的过程。松鼠藏松子,其实是为了什么呢?为了冬天没有食物的时候可以捡出来吃,但是他们每次有很多松子都藏起来找不到了,真的要提取的时候,已经忘记在哪里了。这个小案例中,其实最生动的体现了就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存储只是手段,而目的是提取。换句话说,某种信息,知识、感觉只是存储于你的头脑之中,如果不被提取就会被逐渐淡忘。
试想一下考试这件事情,为什么我们在学生时代的学习会有考试呢?有时候甚至很多人通过刷题的学习效率要远高于翻书、背诵得来的过程,就在于知识在考试中其实就是一个被提取的过程,如果没有这个提取的步骤,你很难反复强化前两段存储分拣的过程,你的解题速度越快,思路越清晰,说明前期的梳理和理解就越完善,整个认知过程也就效率更高。就像是教学相长,学是输入的过程,教是输出。你刚学了一堆知识,不要高兴的太早,因此此时的知识并未经过整理,因为这时候还是知识的乱麻,一旦你能够对知识进行重新排列组合,一旦你能够清晰的输出,才证明你学到了。从学到教,才算凑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链条,所以最有效的学习就是把所有的教学教别人一遍。
提取有两种形式,一种叫纵向连接,一种叫横向连接。什么是纵向连接呢?当你遇到一个新场景,新事实,新信息和知识的时候,你能够更迅速的将眼前刚遇到的这些东西跟已经存储在你头脑当中,甚至存储得非常隐秘的东西进行快速连接。这就像是百度的精准搜索,你给出一个精准的定义,字面关联的条件映射就会让你找到相应的搜索结果。而横向连接是什么呢?就像是语义搜索,你可能没有垂直的字面关联的,但是会有只可意会的提取,就像你内在的找到了这种东西与另一些在脑海中的东西的相似性,也许他们的定义并不相同,但是他们存在某种内在关联。
我们最后再聊一下这三个单词,一个是mark,一个是remark,一个是remarkable,第他们是层层递进的,第一个是标记,就像是我们上面说的收藏,偶尔回头看时,你会发现自己的mark是毫无印象;如果你隔一段时间再回来看,就是remark(再次标记),那么它最后会变成remarkable(值得注意的)。
这种反复标记的过程,就是一种提取认知的过程,而多次之后,你的意识中就会出现一条直达提取的专线,你对这个认识的提取就会达到瞬间完成的状态。
【金词银句】043期:
1.一个人骄傲自满的同时,就是他认知留级的开始。
处于自大狂状态的人,在不断感受到外界的冲撞挑战的时候,会产生一种思维机制,习惯性防御和熟练的无能。
2.侦察兵与司令官
侦察兵侦察兵做的工作是决策中的重要一环,尽可能收集信息,就像一个观察者,而司令官更多的则会做动机性的判断,无法做到中立。相对而言,侦察兵有一种自然的谦卑,他没有动机性推理,没有认知的傲慢和偏见,他能够获得更丰富的信息和材料。我们的认知自带某种偏见或者傲慢,当你处于决策者或者当局者决策位置的时候,你不可避免的会受到这种力量的制约,只要在那个场域里,你的思维方式就只能遵循和受制于这种力量,而难以做到价值中立(value free)。
3.友谊=趋近度+频率+持续时间+强度。
趋近度:就是你和他人的距离。你们之间的距离越近,就有高的趋近度;频率和持续时间,其实是逐级渐近的,而最后的强度,也是深度。我们可以把这四个词,用于时常判断自己跟朋友是否已经生疏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