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的发展心理学分支。之所以在人类心理学的基础上细分出“儿童心理学”,究其原因是儿童有着与成年人差异很大的心理学表现特征。有学者主张按照“儿童时期的年龄”(即儿童的心理年龄)来划分“儿童的年龄”(即儿童的生长年龄)。将儿童心理的发展水平分为四个时期,即动作的发展时期(出生到3岁)、主观或个性时期(3~5、6岁)、客观性时期(5,6~11,12岁)和青少年时期(12,14岁以后)。由此可见,不具备一定的心理学常识,想做好一名合格的家长,的确还是难度很大的。
一、必须用阶段性的“思维”看待孩子成长。
儿童心理的发展水平分为四个时期,是根据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来划分的。考虑到此项研究为国外学者提出,我们不必严格按照上述年龄简单划分。但不争的事实是,14岁前的孩子,大致都会经历四个阶段的变化,而每一个阶段的不同特点需要不同的教育和应对方式。
不学几个心理学小常识,怎么做合格的孩子家长?二、家长走不出“鸟笼逻辑”,你与孩子的冲突会持续不断。
鸟笼逻辑是指: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对于子女的教育也一样,很多家长会在某些事件或者冲突过后,突然感慨“孩子长大了”!面对孩子成长的阶段性,武断和“鸟笼逻辑”有时会造成何难愈合的“心理隔膜”。必要的细致、观察、耐心与倾听,是避免上述情况的最好方式。
不学几个心理学小常识,怎么做合格的孩子家长?三、育儿的马太效应,孩子不是“真的不好”,是被家长说着说着就“真的不好了!”
马太效应是指,“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 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影响力,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影响力。这是心理学最简单的“心理暗示”作用。当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被及时发现,并得到赞扬和鼓励,他的优势和长处会越来越大;反之亦然。最为可怕的,是在孩子不同成长阶段变化中,很多“优点”被误解为不足,在缺乏足够的教育引导方式下,所谓的“童年扼杀”不自然的就发生了。
不学几个心理学小常识,怎么做合格的孩子家长?四、批评教育绝对不是“育儿”的主旋律,发现和引导才更科学。
另一个“心理暗示”效应叫罗森塔尔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他们到一所小学,在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儿童进行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实验者将认为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教师。其实,这个名单并不是根据测验结果确定的,而是随机抽取的。它是以“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调动了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8个月后,再次智能测验的结果发现,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教师也给了他们良好的品行评语。如果马太效应是真正具备的优势和长处的正向激励带来的成功,那么罗森塔尔效应则证明,某些情况下“虚假”的正向激励,也能带来某种程度的提高与成功。
育儿是件辛苦而辛劳的事情,但绝对不是简单的体力付出与感情投入。几个简单的心理学效应和常识,试图帮众多家长打开“心理学”的大门。人与人最远的距离是不懂,那么想做到“懂”,必须从让孩子“走心”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