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忙看了马波分享在群里的文章,感觉自己懵懵的,一下接收太多讯息。
幸福感是一件比较“唯心”的无关外界物质或者社交环境的感受,一个人被理解被需要,有贡献感其实就是一种幸福。这种感受在于自己的选择,也在于形成自己的一套标准吧,关键是一种自己主宰自己情绪人生进度的自由,这是我对《被讨厌的勇气》系列文章的粗略印象。
说实话,在过往人生中,我应该就是那种好好学生好好职员,讨厌破坏规范也反感破坏规范的人。看到公共场所比如飞机上有人要乘务员给自己的水杯装水,装好了又说太烫……我心里一万个“矫情”。晾一下不就好了么……
其实我心底的声音是,怕自己提出“额外”的要求被拒,被白眼,被怪异化。可能就是缺少被别人讨厌的勇气吧。不能说讨好型人格,但绝对是相当在意外界的眼光评价。(写到这儿特别感谢这期主题,让我有机会梳理自己)
以下几段摘自《被讨厌的勇气》系列文章,关于阿德勒对进步,自由,幸福的定义。抛却定义的讨论都是无效的,所以在这里放了原文。
阿德勒学说里,进步、幸福、自由这条路线要求先要有自由。自由前提下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当你知道什么是幸福的时候,你就知道人应该怎么处理进步的问题。
阿德勒认为,你的生活模式,完全是你自己选择的结果。与其他人、与以前发生过什么,都无关。我认为这件事应该做。这才是真正的道德。这才是真正的自由。
只要有一个理直气壮的价值在那,你就是幸福的。阿德勒提出,幸福就是你出于对社会的关心,作为共同体的一员,积极参与其中,找到归属感。幸福来自贡献。请注意,幸福不是由具体贡献的大小决定的,而是由“贡献感”决定的。如果说贡献难分大小的话,贡献感根本就不需要分大小。你不需要非得达到一个什么客观标准才能获得贡献感,从这个意义上讲你不被任何外界的东西牵引。
阿德勒这个“共同体感觉”的前提是我们必须和别人建立横向的关系,也就是人人平等。再进一步,你要把别人看作伙伴,而不是竞争对手。其实绝大多数人和你并没有竞争关系,没人一天到晚盯着你较劲。现代陌生人社会中平等合作的关系其实是最简单的。
事情就是这个事情,情况就是这个情况 —— 但是意义,你可以自己选择。而选择了意义,你就选择了生活模式。改变生活模式用不了太多时间。你不需要熟练掌握英语、不需要成为国家级运动员、不需要考上哈佛大学就可以改变生活模式。这几乎完全取决于心态上的转变。
所谓课题分离,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题,你只要为自己的课题负责,而不要干涉别人的课题。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源于对别人课题的妄加干涉,或者别人干涉了你的课题。
心态上有转变,形成了自己的原则体系思维模式,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情有明晰的看法和界限,只为自己的态度、感情、情绪、行为等等负责,不受其他人或者过往经历的限制,这是高级的自由。
最近呢,对这种人生意义改变,模式改变的感悟特别深,前面的文章也有提到我最近在复习《没关系是爱情啊》,还真看出了以前无意识的细节。当女主向男主袒露自己因为过往经历而对接吻,爱情,性爱有不好的看法,所以因为自己的问题,自己可能会与爱情无缘……大概意思是这样,然后男主说了一句话
被讨厌的勇气说真的,当我听到这句台词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对啊,不管你之前经历了什么,或者其他人怎么样,都不影响你此刻的选择,选择如何去做,选择该做什么。
一旦理解和体会到这种自由,你所做的事情只要有意义,有价值都会有幸福感的,这种幸福感也不受外界物质基础、来自他人评价、与他人的对比等等的限制,是由内而外散发的一种喜悦情感,区别于高兴。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提的特别好,在一个集体中,你想要获得归属感想要有“共同体感觉”,前提是要建立“人人平等”的横向关系,把别人看作合作伙伴而非竞争关系,我想这点一旦想通,在职场上的感受会更好。在职场上更容易看到别人的优点长处,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做好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其他的一切都是副产品吧!
总结一下,通过学习这一系列文章,阿德勒的哲学确实是更注重个人修为的,个人主义哲学,自由是要自己主宰而非受自己之外的牵引,影响,幸福的获得也是在自由基础上。
是日宜改变,宜确定生活意义,宜调整模式,宜跟过往经历说再见,宜不惧独特不惧评价勇往前行,宜做好自己的课题,宜不Judge旁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