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入睡前,我就想好了,今天早上要去跑步。
早起,我拉开窗帘,外面没下雨,心里一阵欣喜。今天跑步,我心里是有想法的,准备以身试“法”。
昨天看到有位跑者说,跑步心率要控制在130左右,不超过140。他的算法是用180减年龄,得出正常的跑步心率。这是适合大部分新跑者的简易算法。即使老手,也得控制在140以内。否则,心脏就会找你麻烦。
往常,我是用220减年龄,然后乘85%,得出我的最大跑步心率。只是参考值,不如他这样简单直接。而且,我还常偷偷减去自己年龄的零头,对自己放宽尺度,其实是对自己心脏不友好,也不利于成绩提升。
换言之,跑步最重要的指标是看什么?对,不是看你的配速,而是看你的心率。心率较低的情况下,依然高配速,既有好成绩,还不“伤”心,那才是众人敬仰的“跑神”。
长距离跑,持续高心率,意味着冲击心脏,血流不及,你不喘谁喘?甚至危及生命。
那怎么办?喘了,就走,放慢速度。速度快,配速高,不是靠打鸡血,而是跑量积累到的量变到质变。
大神的跑步是如何提高配速呢?实际上是提高步幅,步子迈大,也就是90cm的步幅。也根据个人身高决定步幅。
新手老手基本不变的是步频。步频保持在每分钟180到185步,就是“黄金步频”。
也就是说,初跑者,运动基础还没打好的时候,腿部肌肉还不发达的时候,不要为了追求速度跨大步,而是要注意加快步频。
步频快了,心跳也会加快。初期的节奏是严守心率。先慢走,再快走,再间歇小跑,小跑,再快跑。
把配速的妄想丢掉,只关注心率。超过130,就降速,心脏不难受,你才能跑得远,才能有增加肌肉耐力的空间。
遵照上面的指标,我的跑步结果如何呢?今天轻松搞定7公里。
1公里的时候,我压着自己的速度跑。不让自己向前冲得太快。
看了手表心率,显示心率是120,这样的节奏跑起来一点也不累。
实际上,我还能跑得更快一些,但压制自己,快步频,小步幅。
迈步的时候,我也在调整自己的跑姿。后腿有蹬地的感觉,感受臀部在发力。
脚尖落下的时候,脚中间受力转移到前脚掌落地,像一个皮球似的滚动。脚踝也要动起来,想象自己是一个圆球一样地落地。
2公里的时候,心率到了127,配速是7分半。比平时慢多了。但今天不关注配速,依旧看心率。
3公里的时候,我跑到了公园的跑道上。身边的跑者多了,不由自主地我也受到感染,加快了脚步。
突然有人回头跟我打招呼,定睛一看,穿着橘黄色背心的男同事,正和四五位穿相同颜色的衣服的小伙子,从我身边像道闪电一样跑过去了。他们是“人群中最闪亮的星”。
他们的速度可真快啊,我后悔没拿手机拍下他们的身影。我也被动加速了。这时,心率到了135,配速是7分10秒。
4公里的时候,心率依然保持着135左右。身体很舒服,心里不拧巴。冲这样跑下去,今天,我肯定超过5公里了。
5公里跑完,心率到了142。我有意放慢了速度,这时候心率降到了138。
给自己放宽了尺度,降低了配速,看自己到底能跑几公里。
这种速度,根本不用打鸡血,唯一要做的是压抑住自己的鸡血。
跑到7公里的时候,我觉得右膝盖有点累了。
今天就跑7公里吧。收工。
往回走,途径几栋高楼前,微风拂面,很是凉爽。我停驻脚步,把手机放在路边的座椅上,先做几组跑后拉伸的动作。
几个常规动作做完,神清气爽。刚才收紧的腿部肌肉变得松弛了,我慢慢地踱回家。
在我的舒适区跑步,跑步距离不觉间变长了。
拿出手机,口述记录今天的跑步感受,完成一篇日更,一举两得。
![](https://img.haomeiwen.com/i14713708/852e13ebeab9488d.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