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部电影脑海里随即闪现出鲁迅先生的经典语录:“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而不快乐已然是人间常态。但我从主人公圭多的身上却看到了“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的乐观的人生态度。

该影片是1998年由罗贝多·贝里尼自编、自导、自演的意大利影片,获得第7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最佳男演员、最佳原创电影音乐三项大奖。故事线很简单:幽默的犹太青年圭多巧遇美丽的女教师多拉,为此展开热烈而浪漫的追求,最终赢得芳心喜结良缘,并有了可爱的儿子约舒亚。可惜好景不长,五年后大战爆发,厄运降临到每个犹太人身边。圭多一家人被强行带到了集中营。在这个充满残暴与血腥的集中营,圭多用他的聪明才智和乐观的精神守护着妻儿,哪怕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依然用滑稽的动作、乐观的笑容守护儿子的童年不被蒙上一丝灰尘。
在整个影片中很少能直观感受到战争的残酷,而是以一种富有喜剧色彩的表现手法,讲述了一个散发着人性光辉的温暖的故事,在象征绝望和死亡的集中营里谱写了一段甜美的爱情、深沉的父爱和浓郁的亲情的美妙乐章。正如影片开头所述:“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但是不容易说清楚。就像雨雷一样,既有悲哀,也有奇迹和欢乐。”

影片中关于爱情、亲情、父爱、乐观的人生态度等主题,素来脍炙人口。但是今天我主要想从战争年代同种族不同阶级的人性对比这个角度切入,谈一些自己的感受。
男主圭多,一个“长相磕碜、头发稀疏、行为怪异”的且幽默风趣、热情鲁莽、生活拮据、备受歧视的犹太人,在机缘巧合之下偶遇女教师多拉,一个有涵养、身处上流社会、且有一个略有权势的未婚夫的一个美丽女孩。随即圭多制造各种偶遇对多拉展开热烈的追求。看到这,我的第一感觉是圭多有些自不量力,种族的鸿沟、社会地位的悬殊,让这段爱情变得遥不可及。但是结局往往让人出乎意料,奎多靠自己的幽默乐观、自信阳光、主动创造机会,勇敢告白,靠自己的努力抱得美人归。多拉,美丽高贵如真正的公主。镜头里出现最多的是她美丽的面庞和静默的神情,在面临人生重要选择时,她也只说过两句简单的话,第一句就是“带我走吧”。她穿着漂亮的纱裙,美丽轻盈。在餐桌下吻了圭多,她冲破了种族歧视、阶级悬殊以及未婚夫的枷锁,舍弃了荣华富贵,义无反顾的追求自己的爱情,投向贫寒的生活。

当圭多和儿子被强行带往集中营时,原本不用去集中营的多拉,毅然决然的追随丈夫和儿子而去。她说的第二句话:“快让我上火车,跟他们一起走。”她穿着红色的套裙,庄严圣洁地站在德国军官面前。那一刻,她散发着人性的光辉,她的美丽让世界忽然暗淡无光。
而那位表现的非常有教养的德国医生,却让人感到可怕和冷漠。他将猜谜当作生命乐趣,他会因为一条谜语而舍弃美味的晚餐,他会放下种族的鸿沟与圭多开心解谜。可是当他在集中营冒着生命危险与圭多碰面时,却仅是为了一条谜底,而不是为了营救圭多时,心中那一丝期待奇迹的信念瞬间崩塌。从圭多失望的表情和下撇的嘴型也能看出来,是对这个疯狂的群体的彻底失望。原来他们的性命远比不上猜谜重要。而这个“最有教养的医生”只是一个缩影,冷漠执意且缺乏人性。
对比医生和多拉,我想人性的体现高下立现。也许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中,无法纯粹的去比较,也许多拉的选择中充满了爱情与亲情的加持,而德国医生则有自己不可动摇的立场。但是这也正好能反映出即使同一个种族,所信奉的理念与信仰也不一定一样。多拉仿佛代表了渴望和平与安定的普通民众,而医生则是疯狂的政治群体的缩影。两种人性冲突的碰撞,让这部影片的情感色彩更加饱满,也更加突出了圭多为妻儿撑起了别样的美丽人生的一种强大精神动力与信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