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稻盛和夫 (源自《活法》一书)
1
只有主动追求的东西才可能到手——一条人生法则
世事难遂人愿——对于人生中发生的各种事情,我们无意中就会产生这种看法。
然而,正因为我们有“世事难遂人愿”的想法,才导致了“事不遂愿”的结果。
因此,不如意的人生,就产生于你自己消极的想法。
一个人的人生就是他思维的产物,许多成功哲学家都这么强调。
从我自己的经验出发,我把“心不唤物,物不至”作为我自己坚定的信念。
就是说,只有自己内心渴望的事情,才能将它呼唤到可能实现的射程之内。
首先要明白“心不想,事不成”。
换句话说,一个人心中描绘的事情或者心中的愿望,会如愿地在其人生中出现。
因此想要做成事情,首先要思考“要这样、必须这样”,这种愿望比谁都强烈,
强烈到燃烧的程度,这比什么都重要。
我第一次切身感受这个道理是在40多年前,第一次听送下幸之助先生的讲演。
当时松下先生还没有像后来那样被神化,我也刚开始创业,还是一名默默无闻的小企业经营者。
当时松下先生谈到著名的“水库式经营”。未建水库的河流,遭逢大雨,就会引发洪涝,而连日干旱,河水就会枯竭。
因此要建水库蓄水,使水量保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免受天气和环境的影响。
企业经营也一样,景气时要为萧条期做好准备,经营应该留有余裕。
听松下先生这么讲,挤着几百名中小企业家的会场里,不满的声音如波纹般传开。我坐在后面,明白这些牢骚的内容。
“说什么呢?正因为没有余裕,所以大家猜每天挥汗如雨、恶战苦斗,如果有余裕,谁愿意如此辛苦呢?我想听听的是怎样才能建水库,而你现在只是强调水库的重要性,有什么用呢?”
在交投接耳朵的埋怨声中演讲结束,开始答疑,一位男士站起来,表达了这种不满:
“如能实现水库式经营,当然很理想,但现实做不到。怎样才能做到,如果不教我们具体的方法,说这些有甚么用呢?”
听到这个问题,松下先生温和的脸上露出了一丝苦笑,沉默片刻,他便自言自语道:
“那方法我也不知道,尽管不知道,但必须要建水库,你必须这么想。”
听松下如此回答,全场一片哗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松下先生答非所问,因而感到失望。
然而,我却既没有失笑更没有失望,不仅如此,我受到了莫大的冲击,犹如电流通过全身。
我一时竟有些茫然失色,因为我感觉到,松下先生的话对我而言,是极为重要的真理。
2
睡也想、醒也想,持续强烈的愿望最重要
“你必须得这么想”——松下先生自言自语说出的这句话传递了一个真理:
“首先得想”这很重要。
造水库的方法因人而异,不存在千篇一律的办法可教,可是,首先得有建水库的强烈愿望,这种愿望是一切事情的开始。松下先生想表述的肯定是这个意思。
就是说,如果你内心不予呼唤,方法也不会来,成功也不会来。
因此,首先得具备强烈而切实的愿望,这一点最重要。
这种愿望成为起点,最终定能实现。
一个人的一生,和他内心描画的蓝图一样。
愿望就是种子,为了在人生这个庭院里扎根、长茎、开花、结果,种子是一切的开始,是最重要的因素。
但愿望要变为现实,普通程度的、随便想想的愿望是不够的,必须是“非同寻常的、强烈的愿望”,这一点很重要。
“如果能那样该多好啊”这种淡然的、可有可无的、不迫切的愿望不行。
愿望强烈的程度,促使你睡也想、醒也想,一天24小时不断地思考,透彻地思考。
从头顶到脚底,全身充满了这种“愿望”。
抱着这种愿望,聚精会神地、一心一意地、强烈而透彻地进行思考,这就是事业成功的原动力。
能力和努力程度几乎相同的人,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他们的区别在哪里?人们立即会说,那都是因为运气、因为命运,但是我却认为,原因在于他们说持有的愿望,在高度、深度、热度、大小程度上的差异。
我这么说,有人或许不赞同,认为我的说法过于乐观。
但是,废寝忘食,思考、再思考、透彻地思考,这可不是简单的行为,必须持续抱有不同寻常的、强烈的愿望,乃至不知不觉中让这种愿望渗透到潜意识之中。
在企业经营里,特别是要展开新事业,要开发新产品时,用头脑思考一下,多数人的判断是“这很难啊,不大可能成功”。
如果一味顺从这种“常识性”的判断,那么“可能”也会变成“不可能”。如果真的想要做成一件新事情,不可或缺的首先就是“强烈的愿望”。
要讲不可能变成可能,首先需要达到“痴狂”程度的强烈愿望,坚信目标一定能实现并付出不懈的努力,朝着目标奋勇前进。
不管是人生还是经营,这才是达到目的的唯一办法。
3
将要实现的状态以“彩色”在头脑中呈现
事业成功的母体是强烈的愿望。这是一种不太科学的说法,有人会把它贬为“精神论”。但是持续地思考、透彻地思考,你就会在事情还未发生之前,就已经“看见了”它的结果。
就是所,不仅要有“想怎么干”、“想做成那样”的强烈愿望,而且要在头脑中反复周密地推敲这个愿望实现的具体方法,将这个愿望实现的过程预先在头脑里进行模拟演练。
就像下象棋,可走的棋步有几万种之多,通过一次次排练,在棋谱中消除错误的方法。这样就可以拟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
思考推敲、反反复复、孜孜不倦,在这个过程中,通向成功的道路变得清晰,仿佛已你已经走过了一遍。
开始只是梦想,梦想逐步接近现实,然后梦想和现实之间的界限消失。
梦想似乎已经实现,梦想实现时、完成时的那种状态在头脑里,或者在你的眼前鲜明地显现出来。
用黑白显现还不够,还要让它呈现更接近现实的“彩色”——更逼真、更自然的状态。
正如体育运动中的“意象训练”一样,意象充分浓缩的结果,就能看见“现实的结晶”。
反过来说,对要做的事,缺乏强烈的愿望,缺乏深入的思考和认真的模拟演练,没有在事先清晰地看到事情完成后的状态,那么在人生中、在创造性的工作中就很难取得成功。
比如,在开发新产品时,满足客户在规格上、性能上的要求当然是必要的,但仅仅如此还远不够。新产品必须达到一种理想的水准,就是你在事先反复思索、模拟演练时所“看见”的那种完美的状态。否则,即使达到了客户要求的标准,也不是好产品。这种低水准的产品,无法得到市场的普遍认可。
以前,一位与我同年的名牌大学毕业的研究员,他与部下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做出了一件新产品。但我只看了一眼,就冷冷地说了一句“不行”,退还给他。
“为什么不行!这个产品的性能完全能满足用户的要求啊。”他很不服气地顶撞我。
“不对!我期待中的是更高水平的产品,首先颜色就太暗淡。”
“你也是技术出身,什么颜色不好,请不要讲这种带情绪的话。这是工业品,请给予科学的、合理的评价。”
“不管情绪不情绪,我原来头脑里看见的就不是这种灰暗的陶瓷。”
因此不行,我命令他们重做。他们付出了辛苦、产品却被退还时他们心中的怒气,我都知道,都能体会。
但不管怎么说,做出来的东西与我事先想象中看到的东西有明显的差距——虽然仅仅是外观上的差距。
后来,他们经过反复的试验,最终成功地做出了非常理想的产品。
当时我强调要做出“会划破手”的完美无缺的产品。
理想的、没有任何瑕疵的、无可挑剔的产品,让人不忍心用手摸一摸而玷污它。如果冒犯它,“手就会被划破”。
我小时候,母亲经常用“会划破手”这一形。
当一个非常理想的完成品呈现在眼前时,人们欣赏它,出于对它的敬畏之心,犹豫着,甚至不敢用手去碰它。此时我母亲就会用“会划破手”来表达。
这一形容我也常常在无意中脱口而出。“已经好得不能再好了”,在我确信这一点之前,我将不惜任何努力。
对于瞄准“创造”这一高山之巅目标的人们而言,这种态度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他们必须承担的义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