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儒家经典的组成部分,和《大学》一样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中庸》的作者,子思(前483-前402),姓孔,名伋,字子思,孔子的孙子,战国初年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子思虽是孔子的孙子,但孔子大子思68岁,在子思儿童时期孔子就去世了。他跟孔子的弟子曾参学习,颇得孔子思想的真传。
子思的著作《中庸》在宋代的时候被学者程颐、朱熹从《礼记》中抽出来,和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曾参的《大学》合称为“四书”,成为儒家的经典著作。
子思在《中庸》里言天命性道,说理至精,论道至微,为一大理学书,载有孔子直接论述中庸的语录多达入次。由此看来,子思的《中庸》 就是孔门的心法,就是做人的道德。
子思的思想核心是“中庸”。他认为儒家的道德观念的“诚”是世界的本原,“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他提出了“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这一主观主义的“中庸”观点。实行中庸之道的理论,“诚”是灵魂。
天赋人性,循人性发展就是道。对道的阐述、学习和实施就是教化。人们喜怒哀乐的感情未发以前,叫做中,发出来合乎礼法,叫做和。中是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的准则。达到中和,天地各居其位,万物就生长发展。中庸之道,不违背天下人利益,若言行违背天下人的利益,就不是中庸之道。
忠恕离中庸不远,不愿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君子的行为准则有四个,要像儿子侍奉父母那样,忠诚效忠国君,为民造福;要像胞弟对待兄长的恭敬那样,诚信地对待朋友;经常自觉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一致,讲话是否切实做到。
天下公德有五种: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爱,兄弟有情,朋友有信。“智、仁、勇”是天下共行的“三达德”。落实的方法,是诚信和言行一致。这些道理,有些人生而知之,有些人学而后知,有些人经历曲折后才知道,先后弄懂,结果一样。这些道德,有些人心安理得去做,有些人看到好处后去做,有些人勉强实行,获得成功,效果也相同。好学接近智慧,行善接近仁德,知耻接近勇敢,懂得这些道理,就懂得修身,懂得修养自己,就懂得怎样管教众人,懂得管教众人,就懂得怎样治理国家天下了。
国君治理国家,有九条共同法则: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热爱亲人,尊敬大臣,体恤群臣,爱民如子,召集各种工匠,安抚远方百姓,怀柔四方诸侯。修养自身,就能树立美德;尊重贤人, 遇事不会迷惑;热爱亲人,就不会互相怨恨,和睦相处;尊敬大臣,就不会互相争权,引发动乱; 体恤群臣,则所有官员,都会忠诚服务;爱民如子,就会得到百姓拥护,齐心合力,使国家强盛;招集各种工匠,财物就会丰富足用;安抚远方百姓,四方百姓就会归顺;怀柔四方诸侯,天下人就会心悦敬仰。
节用明德,衣冠庄重, 不合仁礼的事不做, 就是修养自身:摒弃谗言女色,重视仁义道德超过重视财物,就是劝勉贤人的方法;福祸同受,感情纯真,这是劝勉亲人相亲相爱的方法;高度信任,发挥所长,这是劝勉大臣的方法;相信他们的忠诚,赐予相应的俸禄,这是劝勉群臣的方法;不违农时役使百姓,减轻税负,这是劝勉百姓的方法;定时考察、计算,按劳动效
果给予相应报酬,这是劝勉各种工匠的方法;迎来送往,嘉奖善行,关怀贫弱,这是安抚远方百姓的方法;承续断氏诸侯,帮助已灭国家,治理混乱的秩序,救济危难的人民,进贡少些,赏赐多些,这是怀柔远方诸侯的方法。诚心实行,天下可治。
另外,《中庸》提出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做学问的五个要点。学了不能掌握,不要停止,要审问;问不清楚不要停止,要慎思;思考没有结果不要停止,要明辨;辨别不明不要停止,要笃行。做得不彻底,不要停止,别人一次能做好,我做一百次,别人十次能做好,我做一千次。如果能按这个道理去做,即使愚钝的人,也会变得聪明,软弱的人,也会变得刚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