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从高中的哑巴英语到大学准备英语四六级考试、准备研究生英语考试再到硕士期间准备GRE(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和托福考试,英语学习也算是陪伴了我10多年,但是我远不敢说自己学好了英语,实际上跟能应用英语还差得很多,但是我不断在探索如何学英语,经过大大小小的考试也有了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工作后有三个月几乎没学英语,看过李笑来老师的《人人都能用英语》后惊觉:英语学习不能停!要想英语好也并没有捷径!(由于作者没在国外生活过,不清楚是否生活在以英语为母语的语言环境下英语水平会提升的很轻松,回头特邀在美国硕士毕业、正在实习的我楠帮忙写一写),以下是结合自身多年的学习英语经验,以及通过读书发现几个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误区,在这里总结出来,也希望大家引以为戒~
误区1:阅读,我们的耐心不超过两页纸
我的应试阅读能力还是不错的,我在托福考试阅读这部分中取得接近满分的成绩,在完全用英语读题的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GRE)中也取得不错的成绩(322/340),但是,我的确没有耐心短时间内或在有干扰的情况下读完长篇英文文章或者整本英文书籍。还记得硕士期间需要阅读大量英文文献或者英文书籍,一般在刚翻开一篇文献或者刚打开一本英文书籍时热度满满,几乎每句话都不肯错过,但是读完一页之后就渐渐觉得不耐烦,不再逐字逐句看下去,想着抓抓重点看就好,看了3、4页下去就开始觉得已经坚持不住不想再看下去了,觉得自己耗费了很大一部脑细胞,并且大脑努力在控制自己不走神,再看个一两页就不得中断阅读,进行休息了。之前我一直没觉得这样有什么问题,觉得看英语本来就是一件很费脑筋的事,想着一次能看这么多已经算是不错啦,但是读到李笑来老师的《人人都能用英语》才突然发现,这样不对啊,这哪能算是英语阅读能力强啊,用中文的话,连小学生都能在很短时间内读完一本小说,同比来讲,我的英语阅读水平恐怕还不如国外的小学生呢。或者我们这样想,作为中文母语使用者的我们,很轻松的就能够在嘈杂的地铁上翻完整个报纸或整本杂志,眼睛一扫就能迅速找到哪些是自己感兴趣的新闻,然后在很短的时间内浏览完毕,并且事后还能将趣闻转述给朋友,我们也能在一周内就看完一本长达几百页的中文书籍,如果是非常感兴趣的小说的话,可能2个晚上就看完了-(-__-)b。现在想来,曾经考过的四六级、考研究生、甚至是考托福和GRE的英语阅读长度基本上不会超过一页A4纸,而我受的训练,我对英语阅读的耐受程度就是这样的,所以读稍微长一点的英语阅读就耐心丧失了。因此,要想真正把英语当成一门工具用起来,要想真正学好英语,就不能陷入这个误区,我们应该培养自己阅读英语文章的耐心,多读一些英文原版书籍,每天比前一天看的多一点,总有一天能用阅读中文的愉快心情读完英文杂志或者书籍!
误区2:听力,我们只肯在安静的环境下听标准音英语
这里其实包括了两小点误区,一点是:我们应该在完全安静的环境中听听力,另一点是:我们的听力材料应该不带任何口音,保证是标准的美式发音。我个人是一直都深陷在这种误区之中的。首先,我真的只是在绝对安静的环境中听听力,一旦自习室周围有任何噪音我就会感到非常烦躁,觉得听不懂也不怪自己,而是怪噪音打扰了我。实际上,我们还是带入到生活中设身处地的想一想,难道我们在充斥着噪音、嘈杂的地铁、公交车或者大街上与别人说话的时候难道还需要先大吼一声“旁边站着的!你们先都别说话了!我跟我朋友交谈时需要安静!”,真要是这样的话,结果只可能是被认为神经病,或者是被暴打一顿(╯▔皿▔)╯。那么听英语或者说英语就也是一样的啦,其实不用太在意所处的环境是不是安静,噪杂一些更能训练刚干扰能力,在这样的环境下训练出来的才是真正实用的英语听说能力。笑来老师的书中提到,其实在听英语听力的时候最好是只用一个耳朵,这个耳朵听累了就换另一个耳朵,所处环境有噪音也没关系。其次,我在练习听力时就只听口音正宗、发音清晰和背景不嘈杂的音频,即便听英文新闻也是,我一定不会选择主播带有印度口音或者日本口音新闻,我还是会认为听不懂不是我的错。但是我们还是设身处地的想一想,美国国土面积与中国同等,地区跨度非常大,不同州的人操着不同的口音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我们总不能要求来自不同地区的美国人都是用标准美音与我们交谈,就好比我们日常交流的时候总不能必须要求对方用广播腔说话一样吧!因此,我们不妨可以多听听用不同英语口音播报新闻的电台,像CNN、NPR等这种,尝试听懂不同口音的英语。
PS:如果是完全听不懂或者只能听懂一小部分英文文章或新闻的情况下,建议可以先不要对自己要求那么严格,酌情慢慢训练。我的英语听力水平基本上是:在正常语速、标准语音、无干扰的情况下能听懂一篇难度中等文章的60%,其他30%是能听懂句中单词,但是由于复杂的句式结构或长句导致不能理解整句话的意思(这点要靠多听多背来慢慢训练了),另外10%则是由不熟悉某些单词读音或某些词汇之间的连读读音造成的,有一部分单词尽管认识,但是并不熟悉它的发音。
误区3:口语和写作,没有足够的输入哪可能获得高质量的输出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的是,英语听和读这两项是属于输入能力,而说和写则属于输出能力,因为听和读不需要接收者进行创作,只需要被动输入听力材料或者所阅读文章所提供的信息;然而,大家在说英语和写英语之前需要根据自身的知识储备构思说什么、怎么说,写什么、用什么句式和语法来写;同时,通过听英语材料、阅读英文文章这种途径的输入很难转化成自身的知识储备,更不要提在需要输出时灵活运用。回忆起来,我最大的英语输入就是在备考各种英语考试之前阅读的各种英文试题、听的各种标准音的英文材料以及背诵的一些写作中能够用到的好词好句,这其中读过和听过的英文材料,如果没有刻意背诵,基本上99%是不能被大脑转化成为自身的知识储备,更不要在说英语或者写英语的时候手到擒来的使用;而在考试之前背过的写作材料的确是对写作有帮助的,并且在那段时间能明显感到写英文作文、英文文书非常流畅,背过的材料里的一些表达方法或者短语、句式会在写作时浮现出来,但是如果一段时间不再背一些英文材料,那么写英文文章简直就是一种折磨了,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想说的话总是找不到合适的表达法。因此,总结下来,要想获得高质量英文输出,就一定要进行足够量的英文输入,背诵大量的优质英文材料,反复复述,将其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储备,我忽然想到前段时间巴西奥运会上帆船冠军徐莉佳能够操着一口纯正的英式英语接受采访,有报道说她最开始不会说英语,就把新概念英语都背下来了,背着背着就会说了,我虽然不能确信这个报道的准确性,但我想如果真的有毅力这样做的话,英语口语和写作肯定也就提高了!
最后,大家一起加油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