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7月版。
《当我遇见一个人》封面这是一本做得很美的书,封面为柔和的白色卡纸,书名书写在左上方的位置,其中“遇见”两个字,采用上下错落开的用烫红工艺表现的手写体。封面右下方占三分之二的画面的,是一个穿着小棉猴儿的右手向前伸出触摸着什么的男婴图画。男婴眼神专注,似乎在与眼前的读者做着交流。内文为原白色的纯质纸,正文的段落间,均空出一行字,使版式更加疏朗,阅读压力感减小。内文中的插画,则是色彩透明轻柔的水粉画,紧紧围绕着全书的主题,从不同角度表现母亲、婴儿、花朵,给人深刻的的触动内心柔情的感觉。
深深赞同作者倡导的母婴关系对生命深远的影响。
这是作者李雪的第一部作品。李雪本身物理专业出身,但她在接触心理学后,一发不可收拾,再没有了成为物理学家的期待。她通过分析自己来学习心理学,从自己经历的最痛苦的、最被忽视的婴儿时期开始,一路分析家长的种种的无意识行为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分享自己从中获得的智慧。
一些育儿观念中,不乏各种从小培养孩子独立人格的说法,诸如孩子哭闹时候不能总是哄着抱着,只要不是尿了拉了饿了困了病了,就要让他哭一哭,不要一哭就抱,哭对锻炼孩子的肺活量好,对培养他自己的独立能力也好。
这种说法据说也是有根据的,但就我自己来说,一直不赞同,因为这种观点明显地违背了人的本能。孩子哭闹,除了上述那些基本的生理需求,还有更高一级的需求,那就是安全感的需求。小孩子降临到这个世界,是怀着对母体的极大的爱、信任和依赖的。世界上与他联系最紧密的就是母亲。他的任何需求,都希望在自己的妈妈这里得到及时的回应。初离开与自己一体的温暖子宫,婴儿其实是没有知觉的,他的小小世界里,自己与母亲是一体的,母亲的声音、母亲的味道、母亲的触摸,对他来说,就是整个世界。自己的需求,无论怎样都会有母亲及时回应。有任何的不适,母亲都会及时回应。一旦得不到母亲的及时回应,他的小小世界就会几近崩塌。而做妈妈的,听到孩子的哭声,第一反应,一定是抱抱孩子、亲亲孩子,努力地安抚孩子的情绪。
作者说:无论孩子的“正面”行为,如微笑,还是“负面”行为,如哭闹,若都能得到及时而温暖的回应,他会感觉自己的双脚扎根大地,踏实而心安。其实,他只是一个正常的孩子,得到了本应得的爱而已。有时候,妈妈只是去上了个厕所,婴儿都会大哭,因为他真的以为妈妈消失了。
是这样的。读着文中的一些小事例,会不由得想起儿子小时候的一些事。不说婴幼儿时期的互相依赖,就是升入小学甚至升入中学后与妈妈、爸爸的紧密联系,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件小事,到现在都令我们记忆犹新。作为父母,我们并没有对孩子提出过多的要求,也没有跟风给孩子报各种课外辅导班,我们只是在他每一个阶段的成长中,给予他无时无刻的陪伴与信任,在他喜欢的运动和艺术学习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现在的儿子,已经长成个大小伙儿,他的努力、他的阳光、他的善解人意、他的勇于担当和他对周围人的感染力,是大家最喜欢他的地方。而这些,我感觉跟他从小与父母的亲密关系,跟良好的家庭氛围,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亲密关系培养了他的自信,进而造就了他及时、高效地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
作者在书的最后说:讲了这么多信念 制约人生的故事,那么给孩子怎样的教育最好?就是无为,无为是最好的“为”。不给他任何信念,任由他全然自由地发展,他就会拥有最丰盛的人生……守住自己的初心,丰盛的人生就会追随你。
内文插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