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些孩子生而优学,有的孩子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料。
用某种单一标准去衡量、塑造孩子,其实也是父母的短视和懒惰。
看见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为孩子提供成长的养分,才是为人父母最大的远见。
1.
有位妈妈说过:
孩子,我宁可你成绩欠佳,也不愿你人品太渣。
培养一个品格端正的孩子,教他学会良善与担当,比考入名牌大学更重要。
一个懂事善良的孩子,将来踏踏实实做一份平常的工作,又何愁没饭吃?
教育并不仅是一场求取好成绩的竞赛,而是一场关于成人的竞赛。
蔡元培先生说过:
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
很多父母一心想把孩子送进名校,以培养成绩优异的孩子为教育目标。
但成绩只是一时的,好人品才是孩子一生的名片。
![](https://img.haomeiwen.com/i28592858/6ed66e197959a0be.jpg)
2.
著名漫画家蔡志忠说: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只是90%被大人教坏了。”
美国教育学家拿破仑·希尔说过:
“每个孩子都有许多优点,父母总盯着孩子的缺点,认为管好缺点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这样做就像蹩脚的工匠,是不可能造出完美瓷器的。”
不是只有培养出能上清华、北大的孩子,才是父母的成功。
看见孩子的优点,让他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而活,也是教育的胜利。
3.
土耳其有句谚语:
上帝为每只笨鸟都准备了一根矮树枝。
即使是调皮捣蛋、成绩不好的孩子,身上也会有独有的闪光点。
为人父母不仅要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还要积极培养。
因为孩子的小小优点,未来可能就会成为他独特的竞争力。
想起电视剧《我在未来等你》中的班主任,苦口婆心地对家长们说:
我们不能一味用考试成绩和排名去衡量一个学生,这很可能成为一个学生求学路上的负担。
有个道理始终不会变:我们都是靠着一技之长在社会上生存,求得社会认同的。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都有独特的天赋。
父母唯一应该为孩子做的,就是找到他的热情所在,鼓励他全力以赴地追求,并发挥得淋漓尽致。
不必把每个孩子都照着一个模子雕刻。
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不可重复的。
4.
大家知道“瓦拉赫效应”吗?
德国化学家奥托·瓦拉赫读书时成绩排名倒数第一,被父母送去学油画,成绩也不尽如人意。
机缘巧合下,瓦拉赫接触到了化学,智慧的火花被彻底点燃,并且在1910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每个人智力发展都是不均衡的,只要找到最佳点,使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才能取得惊人的成绩,这就是“瓦拉赫效应”。
分数只能展现孩子的某一面,并不能代表TA的每一面。
所以,学科成绩绝对不是衡量一个孩子的唯一标准。
多看看孩子身上闪光的品质,尊重孩子个性特点,并欣赏认可孩子。
将来TA可能不是人中翘楚,也可能不是社会精英。
可如果TA能健康、幸福、顺遂的过一生,那也是圆满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