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是由阿斯哈·法哈蒂执导,蕾拉·哈塔米、佩曼·莫阿迪、萨蕾·巴亚特等人主演的剧情片。
《一次别离》是一部反映伊朗普通民众生活的影片,曾荣获多项国际大奖,通过鲜明的人物表演来讲述复杂的社会问题,影射了社会群体的普遍现象。影片于2011年2月15日德国上映。
影片讲述了一对准备离婚的夫妻纳德和西敏,面对瘫痪在床的老父亲、流产的女钟点工等诸多问题,他们在道德与法律的纠结中痛苦挣扎的故事。
影片充满了娴熟的掌控力、张力和内涵,发人深省,每个剧情转折都让人紧张得屏住呼吸。
导演阿斯哈*法哈蒂运用高超的叙事技巧,将个人层面的亲情伦理与社会层面的阶层差异纵横交织,表现出当代伊朗社会相对富有、西化的中产阶层与教育程度不高、依然严守宗教条规的劳工阶层之间的隔阂与冲突。
伊朗是一个离我们并不遥远却很神秘的国度,通过这部影片让我们对伊朗的现状有所了解,尤其是伊朗妇女的生活。那色彩惨淡的围巾下,是一双双澄澈的眼睛,就像她们纯净的心和执着的信仰。
她们也有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却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在最可怜的希望被击得粉碎之后,还要擦干眼泪去面对,在她们柔弱的外表之下,有着一颗多么坚强的心!那眼泪,那坚持,难道不是她们对命运无声的抗争吗?
最可爱的自然是瑞茨的女儿,应该是四五岁的样子,虽然也戴着围巾,但那洁白的颜色配着稚嫩的面孔,还有那天真无邪的眼神,简直就是一个降临在人间的天使,仿佛任何罪恶都应该与她无关。
尤其是她那句:“我不告诉爸爸”,让人听了心酸。这样一个可爱的孩子,因为过早目睹了生活的艰辛,能够体会妈妈的无奈,多么懂事。这和我们身边四五岁的孩子优越的生活条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特梅呢?一个小学六年级只有11岁的少女,看着都有点老成持重了。妈妈带她走,她却执意要留下,为什么?
不是她爱爸爸不爱妈妈,她也知道妈妈都是为了她好,可她更知道妈妈爱她,她不走妈妈也走不了,即使走了有一天妈妈也会回来。这样爸爸妈妈就能永远不分开了。
她最希望的是爸爸妈妈在一起。对于孩子来说,这实在是一个微小的愿望,也是一个天大的愿望,作为父母,不应该满足孩子吗?
爸爸人性的选择,让特梅从少许失望到逐渐理解,看着她那暗淡的围巾和无辜的眼神,实在让人心痛。
西敏的选择不可厚非,且不说纳德的父亲行动不便多久,单说西敏要走时老人的依依不舍,就可看出西敏平时的悉心照顾。人往高处走,因为对当地教育的不信任,为女儿有个美好的前程,西敏办妥了一切出国手续,纳德却不想走了。
当然,纳德的孝心可见一斑,但还可见的是纳德的些许自私。西敏想用夫妻的情分做赌注,输得一败涂地。纳德却稳操胜券,或者说无动于衷更为贴切:不走最好,走了也无所谓!这样的态度太令人心寒!
瑞茨和哈特德夫妻的生活似乎要悲惨得多,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哈特德因失业欠债惹债主上门,瑞茨怀着身孕还要出去干活,日子过得非常不容易。
流产的事件发生后,哈特德仿佛抓到了一棵救命稻草,看不出他对失去的孩子有多痛心,他想的只是得到赔偿好清还债务。本来应该是家里的顶梁柱,却急切地想利用突发事件维持生计,对于一个正常的男人来说,实在是可悲的事。
不能说哈特德就是一个坏人,但他的人品肯定有问题,在他传统近乎保守的观念里,知道妻子去照顾的是个异性老人后,不去理解妻子的无奈而表现暴怒,心思狭隘;在未获得赔偿时去特梅的学校散布谣言,跟踪,严重影响了特梅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甚至在知道不是因为纳德的过失后还坚持要钱,这不是无赖的做法是什么?一个男人,不能保障妻子孩子的生活,还怨天尤人胡搅蛮缠,实在可耻可恨!
感慨的是,夫妻的情分说远就远,说近就近;说深就深,说浅就浅。在道义、事业、孝心、责任、亲情、友情、甚至梦想、承诺面前,爱情是那么不堪一击,时时刻刻都可以作为代价。
这显然不是恩爱的夫妻关系,可怜的是身处其中的女人还要为了孩子为了生活为了可笑的道义去维系这样的关系,由此可见当时伊朗妇女的处境。
我认为不管是后悔还是庆幸,都是对爱情的极大的不尊重。如果我们对于爱情没有足够的把握时,想想孩子吧!
孩子是最无辜的,是你们把这幼小的生命带到这个世界上的,就要对他们负起责任来,何必把孩子推向进退两难的地步呢?就像影片的结尾,特梅纠结的表情,再也不想看到!
一次别离,用了一部影片的时间来纠结看似无解的事情,或许没开始就已经预见了其不可逆转的结局。
然而谁又知道,这次别离是不是永别呢?如果说相逢是首歌,那么别离就是杯酒,酒干时也是肠断处!所以一定要慎对别离!一定要三思而后别离!
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我们应该珍惜每一次相见和别离,它或许就成了我们人生中最后的一次惺惺相惜,弥足珍贵!慎之又慎,别让草率的别离成了我们人生永久的遗憾!
剧情简介:
伊朗电影《一次别离》刻画细腻,感人至深,讲述了两个家庭之间发生的一次摩擦。丈夫纳德与妻子西敏生活德黑兰在一个相对宽裕的家庭,拥有着相对体面的工作,西敏办了签证 ,希望能把他们的女儿特敏带到国外学习生活,但是纳德年迈的老父亲行动不便,需要人的照料,于是两个人产生了一点分歧,西敏因此不太痛快,决定回娘家住一阵子。
纳德先生要上班,女儿特敏也要上学,留下老父亲无人照料,于是纳德请来护工瑞茨来帮忙,瑞茨是个有孕在身的妇女,丈夫失业,有债务在身,于是决定赚钱予以一定的帮助。一天,纳德的老父亲在瑞茨没注意的时候只身一人走上了马路,瑞茨上街寻找时被车撞到,引发疼痛,于是将纳德的父亲捆在家中,到医院检查。
回到家的纳德发现父亲摔倒在地,昏迷不醒,异常气愤,于是在瑞茨回来后发了怒火,将其赶出门外,有所推搡。当晚,瑞茨流产,两家于是结下了仇怨,他们在几个问题上产生巨大分歧,一,纳德是否知道瑞茨是孕妇;二,是不是纳德推搡瑞茨导致了流产。事实是,纳德曾经在瑞茨与家教的谈话中了解到瑞茨是个孕妇,但是在争执的时候忘记了这一点,至于导致瑞茨流产的具体原因,则不能确定。
但是为了不坐牢、能够继续照料父亲,纳德声称自己并不知道瑞茨是孕妇,而这一点,让他自己在女儿心中的正直形象有所损伤,纳德坚信不是自己的行为导致了瑞茨的流产,而瑞茨的丈夫则认为这个相对富裕的家庭在“仗势欺人”,因而不服从法官的判处,经常出现在特敏的学校附近;为了女儿的安全,西敏希望可以花钱解决这个事情,于是同丈夫纳德协商,但纳德咽不下这口气,他不愿意向莫须有的罪名低头认错,两人争吵不休,女儿则夹在两人之间,纠结万分,最终,为了家庭的和睦和女儿的未来,纳德决定有所让步,用钱解决问题。
然而这时,作为虔诚的穆斯林,瑞茨却担忧这样的钱是有罪的,因为导致她流产的真正原因并不清楚,她担心一旦接受了这笔钱会给自己的孩子带来灾祸,于是在最后关头,当纳德希望她能对《古兰经》起誓的时候她犹豫了,与丈夫发生冲突。
纵览全片,其实所有的角色都是心地善良的人,纳德孝顺父亲、关爱女儿,西敏也深爱纳德,对女儿同样关爱,瑞茨同情丈夫的困境,希望能够帮助他摆脱消沉,瑞茨的丈夫则饱受不幸,除了一点儿自尊外别无他求,四个人,无论富裕也好,穷苦也好,虔诚也好,开明也好,都深刻地坚守着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各有各的难处,他们只是卷入了这场抗争之中,才产生了这些分歧和矛盾,为了解决问题,他们分别有所让步,也撒了谎,但是也都有着自己令人心酸的初衷。
就这样,一个事件,分裂了四个好人,破坏了两个家庭,更造就了两个内心矛盾的女儿,当特敏坐在法官面前满脸泪痕的时候,我们该知道,这正是当下的伊朗国内各种力量、思想、观念相互拉扯所产生的阵痛,法律、宗教、道德分裂出不同理解下的善恶和对错,含混不清,因而四个人无论坚持还是让步,都没能摆脱最终的伤痛。影片没有给予哪个角色特别的褒贬,它用最为朴实平凡的笔触铺开了一幅当代伊朗平民生活的生动画卷,让人身临其境,也深受感染。
影片最终留下一个悬念的结尾,没有人知道特敏最终选择哪一边,但这样的结尾也正告诉我们,他们所代表的千千万万个伊朗家庭,也许就在不同程度上纠结于类似的抉择中,艰难而痛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