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古代文化
清·袁枚《苔》:世界以痛吻我,我却偏要骄傲的活!

清·袁枚《苔》:世界以痛吻我,我却偏要骄傲的活!

作者: 西吴大叔 | 来源:发表于2018-03-05 11:01 被阅读285次

    最近这首小诗很火——

    《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身为一个文人,或说生为一个文人,会一门技术(码字),会炒作,会赚钱,博得名满天下者,很多;但可抛却功名利禄,随心而活,藐视世俗,过上自己梦想中的理想生活者,罕有!

    这首《苔》的作者袁枚,恰恰就是这个“罕有”。

    01.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康熙五十五年三月初二(公元1716年3月24日),在美丽的天堂——浙江杭州,一个叫袁枚的男童呱呱落地。

    杭州虽是天堂,殊不知灯光下也有阴影。就袁家来讲,杭州不是上面的天堂,而地下的窑洞。何哉?

    因为这个袁家,他不是穷,也不是非常穷,而是非常非常非常的穷。孩子虽然生出来了,可打小过的就是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

    正因为穷,所以经常挨饿,正因为经常挨饿,所以袁枚很小就开始了对人生的思考——

    思考可以抵消一部分饥饿的痛苦。

    每到饥肠辘辘之时,袁枚总会在心中想:人为什么要活着?人间为什么会这么苦?

    就这么饿了十来年,想来十来年。想过来想过去,袁枚发现,摆在自己面前的,唯有一条出路:做官!

    只有官才能解决一家人的温饱问题,只有官才能扬眉吐气,把自己受到的委屈倾泻,只有做官,才能脱离人间疾苦,踏上天堂之路。

    在清朝,科举制度已经十分发达了。所以,袁枚想做官,就得先读书,再科考。这是一条路,这条路不是一帆风顺,也不是荆棘满地,而是大山重重。

    具体来说,做官的这条路上,袁枚将面临三座大山。

    第一座大山:无书可读

    我们说过,袁家很穷。饭都没得吃,哪来的钱买书?所以袁枚需要与旁人借书来读。在古代,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讲,书就是命根子。我的命根子,凭什么借给你?袁枚在借书的过程中狠狠的尝了几年人情的冷暖与世态的炎凉。

    借来书之后,为了要如期归还,他一定要在短时间内熟读、摘抄、背诵,甚至他比书的主人更熟悉这本书,所以他后来才会在《黄生借书说》一文中感慨:书非借不能读也。

    第二座大山:八股文难

    袁枚可以说是一个理想主义化的天才,虽然书是借的,但学问却实打实的自己的。他在十二岁时,便与学舍的老师同中秀才,才气名满天下。

    秀才之后,便是中举了。读过《范进中举》的人都知道,举人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考上的,其中最大的障碍就是令文人“谈虎色变”的八股文。

    八股文难吗?难!对袁枚来说,也很难。这个难不是不会写,而是不想写。

    袁枚很讨厌内容空泛、形式呆板的八股文制式,以至十余年,也没有考中举人。但,不中举人就没法做官,没法做官就得挨饿。为了梦想,拼了!

    他开始咬牙学习八股文,与自己的内心做作斗争。心中憋闷的时候,就自己安慰自己:就当于无情处求情,于无味处索味吧!

    终于,二十三岁这一年,即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他考中举人,第二年,他又考中进士,正式入选翰林院。

    然而,他没想到的是,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自己的梦想,竟然也要历经三重考验。

    第三座大山:学一门“外语”

    清朝是满人的天下,要做满人官,当然要懂满人的文字——满语。袁枚在满纸蝌蚪文中“煎熬”了三年,二十七岁时他终于光荣的——落榜了。

    名将有失利的时候,天才当然也不例外!

    大才子最终还是败在了“外语”手上,不得不说是一种别样的讽刺。

    02.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从二十七岁开始,袁枚被外调溧水(今江苏南京溧水区)、江浦(今南京江浦县)、沭阳(今江苏宿迁市沭阳县)、江宁(今江苏南京江宁区)等地做知县,一直到三十三岁。

    这七年间,他兢兢业业,克己为公,待百姓如亲子,赢得了中下层群众的阵阵喝彩。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不管怎样,袁枚凭自己的努力实现了做官的梦想,再也用挨饿了,也算扬眉吐气。

    奋斗数十载,入翰林院才20出头,可谓年少成名;虽说知县官不大,但他毕竟还年轻,将来有着无限可能。但就在当了七年县令,仕途即将蒸蒸日上之际,袁枚忽然铁了心的提出了辞职!

    成天迎来送往、阿谀奉承不说,还要如受戒僧般,遵守诸多清规戒律:下级参见上级,要弯着腰赶紧跑步上前,作小跪姿势,还不能发出声响;参见的名帖上署名职衔的字要小,否则会被视为不敬……

    袁枚内心很痛苦,并且还经常出错——

    书衔笔惯字难小,学跪膝忙时有声。

    所以,这官大爷做的怄火!去你的吧,老子不干了!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袁枚决定,要活出自己的尊严。

    03.有官不仕偏寻乐

    人生而自由,人生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实现思想自由、财务自由、时间自由!

    这就是辞官后袁枚的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终极目标,袁枚的后半生做了三件事。

    第一:建立随园

    袁枚在江宁任知县时,曾买下一处园子,位于金陵城西北的小仓山北麓。那里曾经是曹雪芹的爷爷曹寅的宅院,《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前身就在这里。

    买时因为园子败落,所以十分便宜。辞官后袁枚知道,这个园子将是他以后的安身立命之所。他曾有一颗诗心,也曾想效仿唐代诗人王维建一个“辋川别墅”——心从天外来千里,人在诗中过一生。但别墅是没有了,养家糊口却是当务之急。思来想去,人生不可强求,不如随心而行。就叫“随园”吧!

    名为随园,袁枚在修建园子时,在“随”字上下了十足的功夫——

    随其高,置亭台楼阁;随其下,置小桥流水。没有围墙,可随意游览;处处有书,可随手翻阅。

    真可谓随情、随性、随心所欲!

    随园建成后,很快成为了袁枚最响亮的IP。许多达官贵人前来游览,来了就不想走了,想要多游玩几日。

    于是,袁枚将“园东西之田地、山池分十三户承领种植“。开始了既收租,也供应时蔬和食宿的模范化商业经营模式。

    随园位处小苍山,登山巅可赏金陵之盛景,尽览江湖之大,云烟之变。有美景,有美食,有好书,还有一颗浪漫的诗心。

    入随园,既可饱览诗情画意、美不胜收的随园美景,又可享受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随园私房菜”,还可以免费体验随园好书“旗舰店”。所以引得文人雅士竞相前往,袁枚获利颇丰。

    第一个一千万,袁枚就是这样轻而易举赚到了!

    第二:文坛独树一帜

    如果你认为袁枚只想在随园里,一生只做一个太平富贵的闲人,那你就错了。他酷爱文学,自幼就有以文章立名之自信——立名最小是文章,信奉“唯能文章者不死”,更狂言古人的文章可以读不可以仿,誓要独树一帜,自立门派。

    他受到《古诗选》的启发,针对折磨了他十多年的“八股文”,专门提出了“性灵说”的诗歌主张。

    他提倡:诗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

    此后,他又仿照唐人《诗品》形式,写出了论诗的《续诗品》三十二首,编写了著名的《随园诗话》。

    袁枚的“性灵说”,击败了以当时的主流复古格调理论,他也成为了新的诗坛盟主,居“乾隆三大家”之首,赢得了“文士是宗,名越海邦”的美誉。

    第三:遍游天下

    袁枚其实一直都有一颗“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心,但遵循“父母在,不远游”的孝道,一直67岁服完丧后才开始尽情游历山水。

    此后十余年,他出游九次。近到百里之内的吴越,远到千里之遥的广东、广西,短则数月,长有一年。要知道,那可是没有高铁、也没有耐克的年代,放到今天,也算得上令人难以望其项背的骨灰级驴友了。

    在人生最后几年,他都年年高频率出游,79岁三游天台山,80岁游吴越;81岁还出游吴江,大家劝他年龄大了要注意身体,他却大笑着说:

    莫嫌海角天涯远,但肯摇鞭有到时。

    你明白你想要做什么,然后你做到了;你想要以怎样的方式过一生,然后你过上了。这,或许才是人生的终极意义。

    纵览袁枚的一生,他是自由的、快活的,求仁得仁,求心得心。他想要的一切,他都靠自己做到了。

    一个贫困潦倒的才子,一个爱民如子的官员,一个富甲一方的商人,一个独树一帜的文豪,一个遍游天下的行者……

    公园1798年,袁枚寿终正寝,享年82岁。他的墓碑上简简单单地刻着:清故随园先生之墓。

    千秋万世,自有人知我,又何须多言!

    最后,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这首小诗——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无论多么卑微的生命,都有存在的意义;无论世界如何以待,都要活出骄傲的人生!

    弥留之际,袁枚曾留下一句“绝命词”:

    双脚踏翻尘世浪,一肩担尽古今愁。

    把自己活成自己最好的作品,这大概就是人生最大的快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清·袁枚《苔》:世界以痛吻我,我却偏要骄傲的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enc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