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东陵记

作者: 关观 | 来源:发表于2020-01-28 22:25 被阅读0次
    清福陵

    抚顺新宾的清永陵、沈阳的清福陵和清昭陵并称“关外三陵”。

    清福陵,在沈阳东郊,俗称东陵。

    我小时候住在东塔附近,学校组织游园,去过几次清东陵。现在说起东陵来,记得最清的就是石人石马和一百单八磴。

    入冬后的一个周末,开车路过东陵,想想二三十年都没再去看过,恰好有闲,买张票进去转转。

    有着三百九十多年历史的东陵,大面貌没啥改变,只是比原来翻新了些许,应该是前些年“一宫三陵”“申遗”时的留痕。

    一百单八蹬

    东陵陵园金瓦叠嶂,红墙环绕,松柏耸翠,气象万千。从大红门进入红城,就是风水红墙环护的陵宫。大红门三间,中间的是神门,墓主神灵出入的门户,平常时间里不开;东次间是君门,祭奠时供皇帝出入;西次间是臣门,才是祭祀大臣们出入之门。入冬游人稀少,游客出入都走君门。

    大红门

    进入大红门,可见三条笔直的石铺甬道向北延展,正中一条与神门相连接的就是神道。清朝时,神道规制严格,除了抬祭品的官员之外,其他人等一律严禁行走其上,违反规矩则有“横走罚,竖走杀,马过砍蹄”的严惩。

    神道两侧,建有一对对的华表、石骆驼、石马、石虎、石狮子。这些石像生如同一队队卫士护卫着皇陵。

    石像生

    清代陵寝一般都在神道与隆恩门之间修建一座建筑物,遮挡一下,有“风水一眼望不到头”之说,寓意大清国江山长久。东陵的这座建筑物是一座神功圣德碑亭,其间的神功圣德碑文有2000余字,据传是康熙皇帝所撰,歌颂先祖努尔哈赤开国创业的丰功伟绩。

    东陵的主体建筑都在天柱山山顶处。要上方城隆恩殿,必须走一段45°角的斜坡山道,山道上总共修建了一百零八级台阶,俗称“一百单八磴”。关于一百单八磴的传说多多,其中最靠谱的一种就是要把“三十六天罡星”和“七十二地煞星”踩在脚下,永保东陵平安。

    方城

    山顶上的方城真是一座方方正正的城,城上有马道,外有垛口,内有女墙,四角处建有角楼。这里应该是盛京城的微缩景观。

    方城内,有隆恩殿、东西配殿、焚帛亭、棂星门、石祭台,这里是祭祀的重要场所。方城北侧,有月牙城、宝城、宝顶和地宫,这里是皇陵的“心”之所在,埋葬着大清国开国皇帝清太祖努尔哈赤、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孟古姐姐,据信大妃乌拉那拉氏也葬于此。

    宝顶,也叫“独龙阜”,就是皇帝的坟头。这个坟头可不简单,说是以白灰、黄土、砂子为基材的“三合土”,用黏稠的糯米汤搅拌后,层层夯实,坚固无比。

    宝顶

    看着这个宝顶,让我一下子想起了一个真实而又荒诞的故事。

    我认识一个老哥哥,年青时赶上“文革”,十几岁就参加红卫兵串联,到处“破四旧”、打砸烧、刷大字报,无知者无畏,天不怕、地不怕。

    一天,他所在的红卫兵组织冲击了东陵,看看实在也没有什么可砸、可毁的了,一群红卫兵小将干脆冲上了皇陵宝顶,在皇帝的坟头上摆拍了一张弓步屈臂、手拿红宝书向前进的照片,照片上方还题写了“敢把皇帝踩脚下”。

    可不久,这位红卫兵小闯将不知何故突然嘴歪了,也许是不小心在什么地方受了邪风。家里托人找了一位“小针刀”所谓名医治疗,“小针刀”扎下去,看似略有好转,嘴歪的不那么厉害了,却是再也没正过,回不来了。

    由此,也给后来的生活带来了阴影,就连朋友同学聚餐点一条偏口鱼,都觉得是影射自己,非给人家纠正一番,称作比目鱼。

    年岁渐长,自我检讨,赖就赖那次东陵坟头上的摆拍了,后悔的是,皇帝的坟头还真的踩不得。

    冬日里的东陵,天冷路滑,少有游人,格外清静,静静地转,默默地看,是不是发会儿呆,倒也不失为一种雅趣。

    角楼

    站上隆恩门,极目远眺,雪后的陵园,苍松、白雪、红墙、黄瓦,愈发肃穆庄严,更显山川秀美。不禁想起,清初大学士高士奇有诗赞叹:“回瞻苍霭合,俯瞰曲流通。地是排云上,天因列柱崇。”

    东陵的确是块宝地。

    清福陵的“福”字,“祐”也,正是寓意福地天佑。相信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民众,“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福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清东陵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enmt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