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和朋友唠嗑,说起待嫁姑娘的委屈,有没有男朋友倒是其次,大部分烦恼都来自身边那些充满恶意的嘴。
她有个表姐,三十多岁,干练大方,工作出色。种种原因,依然待字闺中。有次听几个长辈聊天,无意中谈起表姐的性格。
有个阿姨很不满地说表姐不懂礼数。有次过节请大家吃饭,几个亲戚都来了,就表姐架子大,说可能有事来不了。
阿姨最后还加了句,就这种样子,嫁得出去才怪。接着又有亲戚附和,她这样迟早变成一个性格古怪的老姑娘。
我这朋友对她表姐印象却相当好:名校毕业,工作努力,生活有品,气质绝佳。因为现在工作越来越忙,表姐和大家的联系渐渐少了,也不常见。
可能因此让有些长辈心里有了隔阂,再加上她的个人问题还未解决,一下成了众矢之的。好像稍微有点不满,都因为表姐是个性格古怪嫁不出去的老姑娘引起的。
2表姐的例子在生活中屡见不鲜,这是我们常见的一种心理反应。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做“晕轮效应”,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晕轮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偏误。
在生活中,有些人不仅常犯此类错误,还任由自己那张毫无遮拦的嘴,吐出锋利的尖刀,向无辜的人刺去。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类似对朋友表姐这样的伤害,还不算严重,有些话听听也就过了,至于多难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有些伤害,可能就是长久性的,久治不愈的痛。
3三毛初中时,数学成绩不理想,为了不辜负父母和老师的期望,她将数学题死背下来,在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却被老师认为作弊,她竭力否认。
为此,数学老师给她发了一张没有学过的试题,她得了零分。之后被老师拿蘸了墨汁的毛笔,在她眼眶四周涂了两个圆圈,让她去走廊上走一圈。
这件事使她休学在家,自闭七八年,严重时连与家人同坐一桌吃饭的勇气都没有,也养成了她终生悲观、敏感、孤独的性格。
无独有偶,大学做家教,我带过一个小朋友。第一次见他时,他告诉我,期中考试成绩刚出来,数学得了四十二分。
我倒抽一口气,买了几本初一的教参,把上面所有的例题做了好几遍,然后有针对性地让他练习。
他有个错题本,最初每天整理错题都要到很晚,直到期末考试前夕,基本没再用过。考试成绩出来后,他闷闷不乐地告诉我,数学满分,全班第一。
4同样的情况,数学老师怀疑他作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他这成绩可能有问题,还给他家长打电话说学习态度不端正。
我鼓励小朋友振作起来,下学期继续好好学,用实力证明自己。可这样一个数学老师,却成了他整个初中的噩梦。
新学期课堂上,他没有了以前的学习劲头,开学考成绩平平,数学老师再次拿他期末作弊说事儿,让他在全班同学面前抬不起头。
接下来,所有成绩一落千丈,学习兴趣全无,再后来,听说他转了两次学,依然不理想,最后普高也没有考上。
或许那些说话的人,自始自终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鲁莽和偏见,有可能改写一个人原本安然无恙的命运。更有甚者,变成杀人的凶器。
5前些年看新闻报道,一位抑郁症患者,因为想不开,要跳楼。有人发现后,立即报警。警方一边在楼下铺安全垫,一边上楼救人。
看热闹的人围了里三层外三层,不乏一些素质低下,爱起哄的市井无赖。当他们得知,楼顶的人因为精神疾病,寻求解脱时,突然有人,对楼上大喊——
有本事跳啊,跳啊!
有人一边指着患者,一边乐呵呵地说,他不敢跳的,要有本事早跳了。牙缝里都带着满满的鄙夷。
于是,这群无知的观众,带着他们肮脏的快感,冲弱者指手画脚,好不痛快。他们就像,在挑衅一个敌人,又像,在嘲笑一个弱者。
随着一声巨响,楼上的人在他们挑唆下,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群人麻木地散去,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
6他们往往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任凭这张不负责任的嘴,在人前人后胡说八道,挑拨离间。
他们自以为是真理的卫道士,是人间的审判官,是广袤大地上屹立不倒的斗战胜佛。实际上,这种人心理缺失得厉害。
心理缺失是指一个人在心理成长过程中应该得到,因为一些特殊情况而没有得到,最后因为这种残缺,导致他们行为的偏离。
比如一个人从小应该得到父母的爱,结果因为父母离异,或者父母去逝等因素没有能够得到父母爱,这就叫心理缺失。
一个没有得到过爱的人,也就不懂如何爱别人,因为他心中没有爱。还有一些父母,不懂如何爱孩子,或是爱得方式不对,也会给孩子造成爱的缺失或畸形。
一个人爱对别人冷嘲热讽的人,可能有被奚落的经历,内心缺失尊重;一个总怀疑别人的人,或许曾经被骗或被怀疑过,内心缺失信任;一个对他人的痛苦置之不理,还火上浇油的人,内心缺失温暖。
7影片《杀死一只知更鸟》讲述了一位白人律师芬奇,竭力为一名深陷强奸案风波的黑人罗宾逊辩护。尽管芬奇据理力争,说服了在场陪审团。
但最终,由于美国社会对黑人的偏见,陪审团还是没有采纳芬奇的意见。罗宾逊在影片中就像一只单纯善良的知更鸟,却因他人的偏见而遭受厄运。而这些陪审团成员却对自身的偏见毫无察觉。
许多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也对自身偏见毫无意识。《盲点》的作者格林沃尔德和巴纳吉研究员将这种现象称为“内隐偏见”。
由于我们一生都受到媒体、教堂和学校等社会机构的规范,内心怀有无意识偏见,影响着我们对人们性格、能力和潜力的判断。他们指出,内隐偏见是无法避免的。
网络上的语言暴力,就是内隐偏见的集中化反映。网民们素质参差不齐,网络管理存在漏洞,追责制度不完善,许多人有恃无恐,仅凭自己片面想法便开启了口诛笔伐的漫长征程。
8社会经常呼吁我们多一点爱,多一些理解,希望那些伤害别人的始作俑者能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然而呼吁了这些年,却还是无法避免那些莫名其妙的伤害。
许多病态的灵魂是无法被拯救的。鲁迅先生的笔能唤醒爱国的青年志士,却叫不醒那些作恶多端的汉奸。
世事亦如此,唯有我们看得清楚,明白,透彻些,才能少受一些伤害,少走一些弯路。对那些执迷不悟的心理缺失,唯有无视和忽视,才能活的自在。
至少,在他们醒悟之前,他们不会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后悔,即使他们有醒悟的一天,他们也无法弥补已经造成的伤害。
当你再次面对生活中的语言暴力,要试着原谅他们,不要试图讲道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