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957300/86c33bd3e7a75336.jpg)
文 沁蓝
最近在帮忙辅导面试,感觉很痛惜。
为何?
因为看到这些年轻人将所学与所用完全割裂,答题更多的是纸上谈兵,而无具体实操意义。
因为听到的分析都过于浅显,往往是蜻蜓点水,很少甚至从未有深入的定量分析。
这样的答案,这样的水平,说明他们大脑中很多功能还没有真正开启,如何能不痛惜。
因为我们的未来在他们90后、00后手里,而他们优秀,我们的未来才能更美好。
尤其是对于比较看水平的综合分析题,我很少能听到亮点。
而受培训机构和答题框架的影响,绝大部分都是标准化或者趋同性的答案,当然偏题、跑题的也不在少数。
比如下面这题:
木桶效应取决于短板,有人将它更深一步,木桶的盛水量不仅取决于短板,还取决于板与板之间存在的间隙,你怎么看?
有的回答要补短板、注重薄弱环节和细节,有的说要有底层思维,有的说要重视团队协作,有的说工作要做到全覆盖不能留有盲区和死角…
当然答案不是唯一,关键是你如何自圆其说且说服考官。
这需要我们有自己的思维,且能够清晰流畅地表达出观点和态度。
对于木桶的短板和间隙,你到底如何看?
一是定性来看,它是正确的、错误的,还是中立的?
显然大家都认为木桶原理是正确的,那有没有失灵的场景?比如这个短板是硬缺,短期内根本无法补齐呢?
二是定量来看,如何判断短板?如何找出间隙?
这是很多人容易忽视的,尤其是作为参与者,你凭什么说别人是短板,凭什么说间隙是别人的疏忽?
这个度怎么把握是很多人容易想当然的认为,实则这才是关键所在。
“是什么”一般很容易得出,但“是多少”却不见得每一个人都有清醒的认识。
就像管理团队一样,作为管理者如何去判断谁是团队中的短板,如何找出团队协作中存在的缝隙?你认为的是否是大家一致认可的呢?
三是定义来看,题干中的定义是否完美?
木桶可以到底可以盛多少水,只注重短板和间隙就够了吗?还有其他可能的制约瓶颈吗?比如桶底呢?如果桶底不劳,平台不实,一样也是空欢喜一场。
四是定策来看,如何克服题干中的问题,如何补短板、强协作。
提升木桶的盛水量,这需要具体可操的措施,而非泛泛之谈。
短板指什么?是具体的人?还是团队的核心能力?抑或其他?
当然一个人、一个团队在不同的时期,短板很有可能不一样,所以我们提出的举措要尽可能具体化、场景化,因为你的答案不可能任何时候都通用,总有前提和条件的制约。
如强化考核和激励,那就要说出具体的措施,如何考核?如何激励?预期达到怎样的效果等。
这都考验着我们思维的成熟度。
五是定论来看,有无矛盾论和辩证法的运用范畴,是否可以反过来思考。
比如短板就像我们的手掌一样,五个手指有短有长,之所以有差异,那就证明他们有不同的用途,只有你把它用在适合的位置,他们都是最强的;就算全是短板,只要你把它用得好,一样可以超过其他的长板等。
面试到底考验什么?是我们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像开车一样,学技术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从长远来看一定是为了可以独立上路。
答题也一样,如果只是为了答题而答题,早晚会得到教训,欠账也迟早会要补回来。
那为什么不在一开始就努力做好呢?
当然理论的死的,而工作是活的。
就像也许你答了一千遍,很有可能你仍做不好这件事,这才是最可悲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