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书:《把时间当作朋友》

作者: 凛冬__ | 来源:发表于2018-07-15 01:36 被阅读22次

【书籍】

《把时间当做朋友》

【全书结构框架】

【第一章】了解困境

原书信息

导言

懒惰的勤奋

兴趣

值得学?

【第二章】心智——开启!

导言

自己控制自己

控制欲望

【第三章】计划

导言

感知时间

计划可行

列表记录

执行计划

【第四章】开拓心智

导言

经验局限

自学

小心“成功学”

人脉

【第五章】更多思考

导言

学习

几点建议

提前准备

【第一章】了解困境

原书信息

作者:李笑来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10-01

千字数:202

ISBN:9787121210273

导言

今天是拆第一天,生活中总会遇到些困境,书中为我们讲解了几个,让我们来看一些下。

懒惰的勤奋

有种情况很常见,就是很多学生非常勤奋,几乎总是在学习,书读了不少,但分数却没有提高。这是怎么回事呢?他们可能是懒惰的勤奋。

什么叫懒惰的勤奋?意思是行为上很勤奋,但思考上很懒惰,想要学习好,想着只要一直学习问题能解决。

但这个时候就会出新的问题,虽然学了很多东西,但都忘记了,那学习的意义是什么呢?

这时候我们应该想想我们的思考方式有没有问题,很多人也都在学,为什么有的人就能学好。

不要关心学了多长时间,看了多少东西,而是要关心到底真正学会了什么。看的东西再多,学的时间再长,不思考也是没用的,真正能够提升的是自己会的东西。如果想要真正有效地学习,就不要再懒惰的勤奋了,而是关注真正能解决问题的点。

值得学?

我们总是在想多学些东西,好不容易想好要学什么,学了几天后,又在想这个真的值得学?学这个到底有什么用。

作者小学有计算机学习班,父母感觉有用就报名了,没有想到的是在20多年之后作者短时间内完成了海量工作,如果没学计算机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本来随便玩着学习的计算机,在以后的工作等环境中,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优势。

其实好多东西我们刚开始都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你几年前知道现在你在做的事情吗?反正我完全没有想到。

虽然我们可能预见不到未来的事情,但我们可以预测方向,只要选择的方向是对的,选择做的事情是正确的,剩下的就想怎么努力就好了,只要学了,肯定能用到。

兴趣

经常有人表示对自己目前的工作没兴趣,表示要找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工作。

对一件事失去兴趣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当作事业,比如美食主持人,每天都要不停地吃东西,而且吃的时候还要表现出愉快,那吃的时候就没这么幸福了。

首先,为什么没有兴趣,是因为没有能力把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做好,那我们为什么会对一些事物产生兴趣呢,那是因为我们认为我们做这件事,可以比平均水平做的好,所以一件事情对你来说要不要做的标准不应该是兴趣,而是做这件事情对自己有没有意义?

如果有,那就努力把事情做到平均水平以上,我们自然会产生兴趣,所以下次不要再说要没有兴趣,只要有意义,努力做就好了。

【第二章】开启心智

导言

心智是什么?一个人的心智就是其过往获得的一切知识及经验的总和,我们的大脑很神奇,总是能思考一些新的东西,让我们看看作者告诉我们的一些关于大脑的经验。

自己控制自己

看到这个标题可能会产生疑问,当然是我自己控制我了,还能别人控制?那你有没有想过其实很多时候,是大脑控制了我们。

为什么呢?回想一下,有没有在很多时候,你想要干某件事,比如看书,在看的过程中却总要吃东西、喝水、上厕所,不一会时间过去很久了,书没翻几页,而看的内容也没记住多少,这很显然这不是你的本意。也就是说是你的大脑控制了你。

而这里有个神奇的现象:我们竟然能用我们的大脑想出这件事情。也就是说可以思考如何用我们的大脑去控制我们的大脑。

这就要用到我们的另一种独特能力——反思能力,心理学家认为人类具有特殊的“大脑额页”。

正是因为这种差异,最终人才能发明工具,使用工具,进行逻辑思考。

所以想要自己控制自己,就要有意识的训练自己的大脑,多进行反思,思考在特定某种情况下,应该如何做,想的越多,思考的越深入,大脑就越听话。

了解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戈尔曼(DanielGoleman)曾做过一个关于“推迟满足”的实验。

主持人给一群小孩子各一块糖,告诉他们等我回来再吃,就能得到第二块,过一会有的小孩等不及了就吃了,但有的可以利用各种方法,比如跑、跳等转移注意力,最终得到了第二块糖,对这些孩子跟踪调查,等他们长大后发现耐心等待的孩子意志坚强更容易成功,而急着吃掉糖的孩子就相对平庸了。

希望马上得到满足是大多数人的天性,不论年龄,好多商品的销售都是利用了这一点,比如游戏厅里的老虎机,就是利用能让人能马上得到结果的天性,连卖的书上面的标题都要写上“七天学会XXX”,也是利用了我们急于求成的心理,我们现在理解这种心理对我们十分不利,那我们怎样控制呢?

控制欲望是需要长时间的努力锻炼才可以习得的能力,所以极少数才能拥有,我们想要有耐心,而耐心则是了解的外在表现,如果想要控制欲望,你就要更多的去了解使你产生欲望的东西,弄明白你到底被什么吸引了,这件事长期来看是否对你有好处,深入的了解会让你更有耐心,而往往成功就差一点点的耐心。

【第三章】计划

导言

我们总是会制定一些计划,下面的一些方法建议可以让计划更好的完成,让我们来看一下。

感知时间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种感觉“时间越来越快”,而这样的感觉会让我们产生不必要的焦虑,以至于我们总想要去管理我们的时间。

作者多年前碰到一本书名字叫《奇特的一生》,作者格拉宁,这是本以真人真事为基础的文献性小说。

讲述的是一位苏联昆虫学家,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是如何通过他独创的所谓“时间统计法”在一生中获得惊人的成就。

这位昆虫学家获得了什么惊人成就,我们来看一下,他生前发表了70来部学术著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昆虫学方面的经典著作。

这些著作在国外广为翻译出版。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500多印张的著作。500印张,等于12500张打字稿。这惊人的成就,没有对时间精确的感知是完成不了的。

以下是摘自《奇特的一生》中柳比歇夫的日志样本:

乌里扬诺夫斯克。1964年4月7日。

分类昆虫学(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3小时15分钟。

鉴定袋蛾——20分钟。

附加工作:给斯拉瓦写信——2小时45分钟。

社会工作:植物保护小组开会——2小时25分钟。

这和我们平常记日记不同,日记只是记录我们平常做的一些事情、感受,而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则是对时间过程的记录,这种方法的记录会让你对时间的感知越来越精确,在以后预估计任务量的时候,就会准确很多。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减少了对完不成任务的焦虑,我就一直在用这个方法,下载了一个叫atimelonger的软件,发现每次记录不仅让我知道任务大概用了多长时间,还让我更加珍惜时间,因为意识里你会感到时间是在一点点的流逝。

计划可行

生活中,我们总会做很多计划,但很多时候总是完不成,这是为什么呢?

有个实验,研究人员找三组大学生学习一门短期课程,其中一组简单的时间管理学习,另一组以月为单位制定学习计划,还有一组每天都制定学习计划,实验表明按月制定学习计划的学生表现最好,每天制定学习计划的学生表现反而最差。研究之后发现,第一,每天制定的学习计划太花时间和精力,时间久了就放弃了。第二,一旦没跟上进度,他们就感到失望,对学习就失去了动力。

我们制定的计划总是跟不上进度,有时也会因为点突发状况和计划冲突,所以我们在制定计划的时候,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多一点时间。

执行计划

有一句话叫:“失败只有一种,就是半途而废。”

我们为了某个目标总会制定很详尽的计划,但执行不了几天,就因为难度大,没时间执行等原因,就放弃了,一事无成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放弃。

是所有计划都一定要执行吗,那肯定不是,首先要判断,这个计划对你来说是否真的切实可行,如果你的计划是长生不老,那这个计划就是无意义的,不现实。

而在切实可行的计划中先执行哪个呢,时间就这么多,都执行的话,精力也不够,这里给出一个判断标准,任务大致分为四种

1.既重要又紧急的;

2.不重要不紧急的;

3.紧急的却不重要的;

4.重要的却不紧急的;

其中1、4是要优先执行的。

判断是否真的重要的标准是:是否对你实现目标有益。比如写拆书作业就是重要且紧急的,而吃饭的话是重要但不紧急的。如果你的计划已经判断完是可行的了,那么其中重要的事情就一定要坚持到底。

【第四天】开拓心智

导言

很多经验都是有其特定场景的,时代规则变了,那我们就要思考前人的经验还管不管用呢?

经验局限

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多,比如观察、阅读、思考,我们看到别人吃了某个食物中毒了,我们就得出那个食物有毒,这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但这种获取会有一定的局限。

我们来看一个小故事:把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上面挂一串香蕉,只要有猴子碰香蕉,就会有人用开水浇向猴子,几次尝试之后,没有猴子再去拿香蕉,然后把其中一只猴子换成另一个新猴子,新猴马上去拿香蕉,但马上被其他四个猴子暴打,之后再换走一只只猴子都换走了,当然,新进来的猴子还是会遭受其它猴子的暴打,而最先被换进来的打的最重,因为它是出于报复,直到最初的猴子都被换走,但它们都不知开水的事情,只知道谁碰香蕉就会被打。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就能知道谬论大概是怎样形成的了,很多时候,生活中的一些“真理”都是这样得来的。

比如每年都要过的习俗,有些看起来非常荒谬,你问为什么要那样做,他们可能回答,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习俗,做就是了,这就像是故事中被换过来的新猴子,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而谁不一致,就会惹来其他人的“暴打”,相信一般的习俗可能没事,但有一些可能就没这么幸运了。

比如相信吃某偏方致死等,有些事靠经验是不行的,需要靠我们用逻辑去验证,这样才能尽可能摆脱经验局限的束缚。

提高自学能力

本科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么重要的能力,但现在大多数连毕业生都没有自学能力,等找到工作后发现好多事情都要自学,而自学的能力也渐渐提高了。

在学校的学习的应试教育,切换到了社会环境下,要想学会东西,就要主动去学,没人再拉着拽着学了,那这时候实践能力才是自学能力最终能够转化为真正价值的根本,大部分人,只有在实践之后,才能明天自己哪里不足,应该怎么学,绝大多数学生没有进步本质上只是因为懒惰,他们早就已经放弃了实践。

小心“成功学”

每个人都想要成功,书店里也有很多讲成功的书,翻看几本你会发现,它们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把“成功”简单化。

大概意思就是XXX成功了,就是因为他坚持不懈,所以你要成功必须得坚持努力。你有没有发现他们说的话,其实就是你想听的,就像是你听了他们的话就一定能成功,如果没成功呢,那就是没理解他们的意思或努力不够。

当然励志肯定没错,但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只考靠努力就能成功的话,那成功还是所谓的成功吗,这么多人都在努力,但成功的还是极少数,这就要求我们自己去实践、观察反思属于自己的“成功”,别人的成功最多也就是参考而已。

人脉

我们在书店中除了总能看到成功书籍之外,还有一类也总能看到,那就是“人脉”类的,比如《打造黄金人脉》、《如何认识上万人——拓展人脉的55个步骤》、《90秒建立职场人脉》……

我们生活总是想交更多朋友,我们交朋友其实就是在扩大交换人员的数量,因为我们很多收益来自交换。

我们小时候,就喜欢交那种玩具多,零食多的人,这时候资源依附关系已经显露,但有一点,就是你交的朋友资源都和你差不多。

因为朋友间资源相差大的,资源少的总一方总会占便宜,因为资源大的随便给点就非常多了,时间长了谁也不是傻,这样一来,你交换所得来的收益就会很低,可能数量低,但单个收益小,总收益是单个交换收益x交换数量,所以我们要想总收益变多,就要想着尽可能提高单次交换的收益,单次收益提高,数量只是你想不想的问题。

所以我们要专注于提高自己,让自己可以为他人提供更大的价值。

【第五章】更多思考

导言

你知道的节省时间的方法有哪些?学习就是最节省时间的方法。

学习

生活中,总是很多人在拒绝学习,比如建议他们学习一些东西,总是会以各种理由拒绝,比如我的一个朋友,每次外出基本上不认路,都是别人带他走,我就建议他花些时间用学一学用手机看地图,他不以为然,果然有一次聚会,都开始很久了,才看到他的人,打电话问他,原因是看手机地图时,把地方认错,跑到别的地方去了,之后找了好久才找到,如果他之前稍微花些时间在这方面,而不是拒绝学习,就不会耗费这么久的时间,学习是一个重要的技能,学习后的收获是巨大的,然而如果我们总拒绝学习,长期这样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很多技能不学习,就会有不少的麻烦,可能当初解决这个麻烦只需要几十分钟,而现在不仅时间超了很多,很多时候也错过了很多机会。

几点建议

不要盲目地减少睡眠时间。

睡的少,就容易出现健康问题,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定。

尽量不要减少与家庭成员和亲属的交流时间。

家庭是最重要的,血缘关系几乎是我们唯一无法解除的关系。

最好不要放弃你的社交时间。

我们都需要帮助和偶尔的安慰。

你要学会不停地帮助身边人

帮助优秀的人,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回报。

提前准备

你总是能看到很多人在台上演讲,他们能应对观众的各种问题,那其实是因为他们在台下做了足够的准备,作者有严重的“课前恐惧症”每次讲课前,手心发痒,头皮发麻,眼皮抽搐...

但作者习惯了恐惧,就是因为课前做个充分的提前准备。

面对已知的事情我们都要提前准备,比如演讲前,要把稿子背非常熟练,多思考会被问什么问题,面对未知的事情,因为我们不知道事情可能会发生怎样的意外事件,我们能做的只有提前准备好,这样长时间,我们的能力也会有巨大提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拆书:《把时间当作朋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evu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