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爱与被爱的需求,除了父母会主动给予爱,大多数都需要自己先付出,才有可能得到别人的回应,在付出与获得之间形成一种动态平衡,慢慢形成一种稳定关系。而很多时候,边界不清晰,关心会变成过度的付出,反而把原本美好的关系,变成一段恩怨情仇,最终衍变成对彼此的伤害。
一、关心,拉近彼此关系的催化剂
对一个人的关心,一般会从言语上的问候,在态度上能让对方感受到被重视,最简单的,比如说是“吃饭了吗?”“今天有什么开心的事情发生呢?,更进步的,在感冒时的关心,”看你有些不舒服,需要我陪你去医院吗?“,或者是看到对方心情不好,表示关心,“最近看到你不是很开心,朋友圈里发的消息也有些消息,好像遇到了什么事情,能够跟我说说吗?我挺担心你的?......
由于只是言语上的关心,因而不会有太大压力,对方可能有选择地回应,而且一来一往,彼此之间也有增加情感上的沟通。当然这里不仅仅是指男女情感上的沟通,可以延伸到任何一种情感关系上。但是过度的关心,容易跨过边界做一些,让对方不适的事情,会变成一种”骚扰“,甚至让对方产生被”八卦“感,一些不方便言表的事情,必须说出才能摆脱追问,这反而给对方造成压力,因而让对方在言语和行为上表现出排斥感。
二、付出,为爱行动
关心,仅是言语上的表现,有时候为了表现自己对对方的关爱,会做出具体的行动,这时的关心就变成一种付出。付出的初衷是单纯为了对方好,而且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让对方过得更好。如果对方愿意接受,那么彼此的关系就会更进一步,边界也会越来越靠近。
但有时候,付出也是一种逃避,逃避自己本该付的责任。比如,一些男人在外努力工作,赚钱养家,把重心放在工作,以此逃避本来应该在妻子、孩子身上付出时间和精力的辛劳。他们更乐于享受工作带来的成就,反而会觉得与家人的沟通辛苦或者困难。
三、负担,失衡的体现
对同事,对朋友,我们很容易掌握关心的程度,因为彼此关系的距离很远,界限清晰,不需要操过多闲心,但对家人就很难保持如此清晰的界线,很多时候,关系越近,边界就越不清晰,受伤害的可能性就越大。
在恋爱关系,一方一味地付出示好,表达爱意,完全不顾对方感受,把自己认为应该做的,或是自认为对方需要的,当作是对方的需求,很容易给对方造成心理上的负担。表达爱意,对他人本没有错,但是做不到点上,满足不了需求,对方也不会因为自己付出太多,而有所回应,回馈同等的努力。这样的关系就会处于失衡状态,双方的付出和获得不平等,总会有一方心理失衡,结果是:要么一方觉得,自己为对方做了那么多,但对方毫无反应,就是认为对方狠心,不懂珍惜。要么就是一方觉得被对方示好关心,自己无法回馈,心中会产生愧疚感,最后在无法承受的自责中放弃这段关系,逃避在关系中需要承担的责任。
但有时候付出太多,超出了对方所能承受的范围,那是一种惊喜,更是一种担忧,比如说买钻石项链,豪车送女神,正常人都会觉得难以承受,心理难免有压力的。
四、迫害,一种过度的付出
家庭关系里,一旦吵架就会来争论谁的付出更多一点,仿佛谁付出的更多,谁就更有话语权一样,其实,过度的付出,往往会变成是一种迫害。
什么是过度的付出呢?每一个人希望别人的关心,但希望的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和内容来被关心。当我们过度付出时,其实就是践踏了对方的期望,以“爱”之名,超负荷的给予,不管对方是否真的喜欢。典型的范例就是父母以养育之恩来强迫孩子按照他们设定的道路来走。
五、过度付出的本质:不自信+渴望被关心
过度付出的源头是来自于怀疑,表面看,经常是我们对他人的不信任,比如母亲会担心孩子做不好而去过度的干预,担心“别人”会说我们的孩子,害怕“输在起跑线上” ,或是觉得自己不够好,担心自己犯错伴侣就会离开自己,于是拼命讨好付出,但本质上却是对自己缺乏自信,通过过度的付出,补偿自己在其他方面的劣势。
实际上过度付出的人,之所以总会以“关心他人”的面目出现,其内心真正渴望的是“被他人关心”,但他们害怕说出口后被人拒绝,就只能孜孜不倦地通过不断地付出,让他人产生内疚感,以此控制他人不得不来关心他。而有些人则是,自私地想实现自己“付出”的愿望,享受的是一种自我奉献的自恋行为,同时却会光明正大以“付出”之名,来从道德上压迫身边人来认可。
如果你是一个积极为自己所爱付出的人,那么在行动前请先思考一下,你的付出是在为自己还是在为对方着想?其次,你是否尊重了对方的需求。如果你是真心为对方考虑,那么你自然会有自信去为对方做事情,不求回报,因为你相信自己能够给对方带来好处,才会选择为对方付出。而如果是为自己,那么就需要思考第二点,是否尊重对方,同时反思自己是否缺乏足够的自信,为何要通过讨好对方,来弥补这方面的缺失。
参考文:李翔 《过度的付出是一种迫害》(微信公众号 时间与罗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