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研究性学习:“课程文化”的革命
我国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就是旨在打破分科主义课程的束缚,促进中小学课堂教学从“灌输中心”转型为“对话中心”的一种课程创新。
1、 改造学生的学习方式:当代课程改革的焦点
(1) 三个断层:1、 现行课程与社会、经济、文化的断层;2、 现行课程与学生身心发展的断层;3、 现行课程与现代学科发展的断层。
(2) 标准驱动:国家、地方、学校
(3) 改革的焦点:学习方式的改造,学校文化的创造:1、 活动性学习——与客观世界的对话 2、 合作性学习——与他人对话 3、 反思性学习——与自己对话
(4) 论基础:1、 “建构主义”理论——学生必须主动过“投入学习”
布鲁克斯提出建构主义课堂教学原则:
(1)强调课程应当采取由整体到部分的转化,即着重核心的概念,并且使用第一手资料与亲手处理之材料。
(2)学生角色转变为思考者。
(3)教师角色是学习环境的营造着、学生的问题及见解的传递者与调停者。
(4)评价是基于教师的观察与学生作品的展现。
2、“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
传统的课堂教学无法应对多元智能理论所提出的智力本质的看法,偏于语文与数学智力的发展,但未必是日后成功生活的必要因素。
人们至少有7—9种智能是社会所重视的,如: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认观察家智能、存在智能以及到的智能等。
3、 “全语言”理论——“全语言”的“全”是“完整性”、“统整性”之意,包含如下几点:
(1)环境中,尊重学习者为一完整个体,去学习完整的语言。
(2)秉持对语言本身、学习者和教师的尊重。
(3)学习的焦点是在真实语言事件中所包含的意义,而不是语言的本身。
(4)鼓励学习者冒险,并依照个人目的、用不同形式运用语言。
(5)课堂中,允许并且鼓励运用各种不同的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
4、“整体教育”理论——“整体教育”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是聚焦于“关联”的教育: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的“关联”、身与心的“关联”、各分科领域的“关联”、个人与社区的关联、左右脑的“关联”。
2、 如何认识“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问题解决学习”
(2)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
1、 跨学科性
2、 实践性(具备探究、表达、交流三个基本特点)
(三)“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学习资源的开放式学习
一种基于学生兴趣爱好、发挥社区和学习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
1、 误区:“三大主义”——精英、学科、功利
2、 科学规范——“青蛙的耳朵长在腿上”、“东巴文化”
3、 综合化视点——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场所、学习空间、学习指导
3、 课程行动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策略
(1) “行动研究”与“课程研究”
(2) 课程行动研究的基本理念
1、 教师即研究者:参与性、合作性、批判性
2、 课程即实践:课程是一种实践活动
3、 课堂即实验室(课程发展实验室)
(3) 课程行动研究的具体步骤与方法
1、 选题 2、收集数据 3、分析并解释数据 4、确定行动计划
(4) 制约教师参与课程行动研究的因素及其对策
1、 制约因素——缺少时间、缺少资源、缺少组织文化、缺少研究技能
2、 对策
(1) 健全“组织文化”
关怀文化——相对于组织成效的要求,其特点是较为关怀组织成员;
冷淡文化——组织成员间关系冷淡,对成员关怀及组织绩效较为冷淡;
苛求文化——追求组织整体目标的实现,忽略组织成员的需求和能力;
统整文化——对于成员的尊严给予适度尊重,也高度要求工作业绩。
(2) 调整“教师角色”
终身学习者、学习激励者、行动研究者、知识生产者、知识分享者
(3) 分清“成熟”与“成长”
课程改革为我们提供了发展自己的课程、叙述自己的课程故事的广阔空间。尽管我们的改革面临诸多来自旧观念与旧体制的抵抗,但多元的声音所激起的对话、争论和交响,终究使我们看到新世纪“学校再生”的曙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