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全国上映的贺岁档3部国产影片《长城》《摆渡人》《铁道飞虎》,都正面临巨大的舆论风波。”上面这段话是从一条新闻里摘的,新闻还说“恶评伤害电影产业”。不禁让人感到有些影评人已经胆大到肆无忌惮的地步了。可是比较遗憾的是这三部电影我一部都没有看,所以去批评这些胆大妄为的影评人总缺乏一些底气。于是我觉得还是写一写我觉得为什么要去电影院看电影,还有怎么选自己想看的电影。
先说为什么要看电影,还非要去电影院看。
其实就一个“闲”字。闲是最根本的原因。如果我忙于工作,忙于家务或者其他什么事情,我肯定不会抽身去看电影。电影作为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就是为有闲的人准备的。
而去电影院看电影,在闲之外还需要考虑一下“钱”的因素。电影院观影体验一般好于在家里在电视,电脑或者平板上看电影(除非碰到爱哭的熊孩子,或者迟到党),这种体验的成本自然也高于在家里看。所以去电影院看电影,实际上就是认同影片的价值,并且愿意为此而买单。
还有就是为了社交。特别是在北方寒冷的冬天里,或者南方难熬的桑拿天里,相约而见的恋人和朋友无事可做时,去电影院看个电影,吹个暖气(冷气),哪怕聊个天,谈个恋爱,搞个基都是很好的选择,成本比喝咖啡低,而且能够保证坐上一个多小时,如果看个昆汀这种话痨片,坐两个小时都是有保证的。
最后就是为了情怀。电影和游戏不一样,小时候因为经济条件差,玩了许多盗版游戏,现在还有办法在STEAM或者微软应用商场里补个票,对于真心好的游戏,补个年度版或者在PC和XBOX平台上补两张票的这种事我也是干过的。而电影就比较遗憾,印象中只有《艺术家》这一部我补了票,因为该片国内上映时间远迟于国外蓝光的发行时间。
下面再说说如何不被“恶评”和水军干扰,选择自己喜欢的电影。
其实也就一个“看”字,当能够达到“电影院我去的多了,什么电影没见过时”,也就拥有了一点“未卜先知”的能力。
片阅的越多,就越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过还是建议多找找以前的电影看,因为现在电影市场太过复杂,各种院线和投资商都是抱着“赌石”式的投资心态来投资,而电影市场又存在一定的“口红效应”和“脸蛋经济”,所以单从院线排片和票房上已经看不出什么端倪,而正是市场的这种复杂和不成熟,演员和导演放弃为“艺”谋,而改为“稻粮”谋的现象也不少见。
而老电影经过市场考验,成本更低,看完以后先问问自己喜欢不喜欢,再想想自己觉得这个电影怎么样,这样基本上就清楚自己喜欢的是什么类型的电影了。最后再和IMDb评分,豆瓣评分什么的对比一下,也就知道这部电影有没有被恶意打分了。
忠于自己,总是没错的,就像我,喜欢的电影过一段时间就想再刷一遍,有的电影甚至刷了4-5遍。就这样久而久之也就清楚自己喜欢什么了。就像评分并不高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和看的人并不多的比较《黄昏的清兵卫》我都非常喜欢,像《亲爱的》和《归来》这样近几年出的国产电影我也感觉非常不错。也许评分未必会高,但我喜欢就足够了。
而当观看数量足够多后,哪怕是新上的电影,看下预告片和剧情介绍也就知道这电影值得不值得看了。
所以,我这几个周末在比较闲的情况下没有去一次电影院,而是呆在家里,往电视前面一做,玩去年买来以后近一年都没怎么玩的GTA5,感觉还真不错呢。比花钱去电影院里看我不喜欢的东西强多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