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网络上走红的图书馆留言者吴桂春在接受GQ杂志采访时说了这样一段话:“记者们问我看书的快乐和满足在于什么地方,我好像没有觉察到,也没有思考过这件事情。我一直觉得看书是件实用性不那么强的事,平时在图书馆只是自己慢慢看,也没有和人讨论,也没什么看得特别激动的时候。只不过看的时候想里面的道理,越想越觉得深奥,越想看更多。所以我说书能明理,看书就是明白一些道理,是给自己的。”这是一段关于读书的最朴实、真诚的描述,读书是非常私人的事,你无法与人分享阅读时眼睛落在书本上的轨迹,它可能是流畅的、跳跃的、也可能是停滞的,停在一段让你震惊无比的结局,停在一句让你热泪盈眶以至于反复默读的心理描写,而这些瞬间的情感是无法用语言诉诸他人的。
吴桂春说看书实用性不强,是给自己明理的,当我看到这句话时我惊讶于他对读书这件事理解的如此透彻。我时常思考我为什么读书,读书到底有什么用,特别是在前两年,我曾经认为只要我多读书就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能够更了解这个世界,但是当我因为一些事情变得极度的伤心与失望的时候,我开始憎恨我自己,我看见书架上那一大摞的书,恨不得把它们都丢出窗外,我以为我花了那么多的时间去阅读这些名家名作,我一定会变得不一样,可是我却依然无法改变我生活中那些糟糕的部分,就好像书背叛了我,而过去的我背叛了此刻的我。看呀,现代的人多么的功利呀,当你已经习惯了“付出就会有收获”这样的话语之后,连读书都要带着目的性。
后来,我依然花着大量的时间阅读,虽然那些书本并不是我解决人生苦恼的工具,但它们却陪伴我渡过了无数个崩溃的夜晚。我在《人间失格》里看见了太宰治在人世的泥泞中摸爬滚打,也在《昨日的世界》里看见了茨威格给我们描述的美好的过往,在《伊凡·伊里奇之死》中看见托尔斯泰诉说死亡的真相,这些都是我无法亲身经历的,但我却在足不出户的夜晚将这些统统揽入怀中。关于读书,难道这些还不足够吗?
我们被教导要保护自己的名誉、利益、身体,可是没人告诉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的思想,你看看大街上那些模糊的表情、苍白的内心,个个都如行尸走肉,唾沫横飞的谈论着手里的钞票,谁知道那些人的灵魂早已经飘荡到何处。那些打着提高认知的旗号贩卖知识焦虑的商人,谁知道他们背后打的是什么算盘。在电影《超脱》里,男主角亨利老师告诉他的学生们“为了保护我们自己,抵抗我们的大脑不被这些愚昧控制,我们必须学会阅读来激发我们的想象力,我们自己的意念,我们自己的信念系统,我们需要这些技能,来保护、来维护我们的思想。”
我依然记得我在读到聂鲁达的《每日你与宇宙的光》最后一句“我要,像春天对待樱桃树般地对待你”时,从心里油然而生的暖意,我将这句诗发给了我的好朋友,我希望在这寒冷的冬夜中,她能感受到我给她带去的温暖。
现在,当你问我为什么读书时,我会告诉你:没有为什么,我就是喜欢读书,仅此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