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嫣儿妈咪
从幕末到明治 1853-1890日本国家的现代化始于幕末时代,以美国人佩里来航迫使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为导火索,天皇、朝廷、幕府、各藩之间角斗角力,最终在“破约攘夷”的口号下,通过吉田松阴、坂本龙马、大久保利通等有识之士的努力,日本探寻自身的崛起之路,导致了幕府的垮台,实现了国家的现代化转变。
佐佐木克《从幕末到明治 1853-1890》(北京联合出版社)内容要约
幕末时代是各方英雄大展身手的时代,也是各路豪杰报到、涌上历史舞台风云变幻的时代。
从“佩里来航”、“通商条约”、“破约攘夷”、“安政大狱”、“樱田门外之变”、“萨英战争”,到“池田屋事件”、“蛤御门之战”、“萨长誓约”、“讨伐将军”、“王政复古”,乃至后来的“版籍奉还”、“岩仓遣外使节”、“宪法颁布”、“立宪国家”等一连串的事件,无不透露着浓浓的“革新”“超越”“突破”之道。
如果说上一本阅读的《大人的日本史》(涂丰恩著上海人民出版社)是对日本从锁国时期到明治结束时期扫盲的基础准备,那么这本对幕末到明治的考察则是秉承事实带有强烈观点的学术研究。
“日本的锁国究竟是不是一个误会”,佐佐木教授没有告诉我们具体的答案,但是我看到了天皇、朝廷、幕府、公家、武家、平民、所谓开化民族的另一面,也促使我思索了历史的无限可能性。更重要的是,作者告诉我们怎样用史学的态度对历史研究和解说。
从幕末到明治 1853-18901.剩余的人生应该如何燃烧
我和佐佐木克先生素未谋面,一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也深深体会到了,作者是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日语称作“シニア世代”那波人,写出来的东西确实是晦涩难懂,稍微耐不住性子,就要合上书了。
但是当我坚持读到后记,“作为一个74岁的、与癌症共生的、蹒跚而行的老人,这是我活着的证明”的时候,忽然泪如泉涌。
他终身都在为历史,他热爱的领域、明治维新史而奋斗。
还有什么比这样的人生高贵?能够在有生之年将自己认真务实的研究奉献给世人,留下自己的史学见解,本身就是项伟大的工作。
古稀之年的老人告诉我们,人应当怎样燃烧自己。
所以,这本出自京都大学教授(现在为名誉教授)之手的、讲述了“如何建设一个国家”的故事,读过后细细回味,也别有一番感受。
2. 幕末到明治可能的关键字
在佐佐木教授的视角下,在“幕末”这段历史里,关键字被定义为“举国一致”。另外,在大河剧里数次听到的“攘夷”(ジョウイ)这个单词,也可以作为副关键词。
为什么“举国一致”这么重要?“攘夷”到底代表什么?
在幕末时代,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巨大腐朽的国家机器,冗长拖沓运转不灵。
你说怪天皇吗?好像不是。你说幕府无能吗?好像也有点。你说公家武家以及各藩都没有责任感吗?那后来出现的萨摩、长州,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等的也都不是这样。
是因为时代,也是因为举国涣散。所以,“举国一致”被作者认为是那个时代的重要目标。
每一个阶级或是团体,好像都在为“将来の日本”踌躇满志,但是各个阶级能够看到的格局确实有别。
这个“举国一致”得来不易,有公武合体,有大政奉还,有阶级崩溃,有重新建造,说到底是那个连想一下都会觉得疼痛的“屈辱”。
茫茫历史,不只是日本,还有更多的民族在那个时代有着同样的疼痛。
过去的观点或者说是一贯说法里,认为“倒幕”“倒幕派”这种说法是理所应当、自然不过的了,但是佐佐木教授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视点和解说。
他在重新研究和揣摩史料的过程中,解读到相比“倒幕”“讨幕”这些词语,“攘夷”更合理。这种“攘夷”更多地被解释为“通过修改条约、通过自立自强而攘夷,并非武力”。
因此,为了修改条约,为了驱逐外国势力,这个时期的各个阶级和团体使出浑身解数,为了那个“举国一致”竭尽全力活跃。
3. 名人里的“岛津齐彬”和“井伊直弼”
幕末这么多名人志士,我独爱早早就仙逝了的“岛津齐彬”。拿过去的日语来说,他是一个“蘭癖”(ランペキ)爱好者。
从幕末到明治 1853-1890岛津齊彬像
岛津齐彬任萨摩第11代藩主,有着非同寻常的眼光和智谋,培育了笃姬,发掘了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小松带刀等一代幕末名将,他的“富国强兵”“殖产兴业”的高瞻远瞩也被后人推行,在国策改革中倾尽全力。
人虽死,魂尚在。后期继承岛津齐彬遗志的人也可谓忠诚不二。
如果将岛津齐彬写成一部电视剧播放,我认为用“井伊直弼”这个人物做对比,可能冲击感更为强烈。
一代大老井伊直弼丧命樱田门外之变,他的政治理念在当时必然灭亡已是历史验证的事实。但是通过读书和大河剧的文学塑造,井伊直弼是让我理解“役割”这个词深刻意思的最鲜明的反派人物。
从幕末到明治 1853-1890井伊直弼像
反对开国和近代化,手握强权肃清反对势力力保幕府威名。他就像一个没有朋友没有亲人甚至是连自己的影子都没有的黑色魂魄,你问他孤独否?他可能会斩钉截铁地告诉你:安政大狱后,我的茶道手艺会精进到“高处不胜寒”的境地。因为,我有我的“役割”。
4. 要历史还是要文化
最近,我有时候会和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聊聊。有的人会兴高采烈地告诉我,她在日本的学校选修了历史课。
那我就随便问问,历史课上都讲了什么,你对日本的哪段历史感兴趣。有人告诉我飞鸟时代,有人告诉我安土・桃山时代,有人告诉我战国时代,也有人说是这篇文章相关的幕府时代。
但当我接着问,那你为什么最喜欢这个时代,基本上就是哑口无言,即便是回答也只能说“XX时代比较和平,没有战争”诸如此类的。
这与问当代日本文化所得到的回答有着天壤之别。我们先不说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评价事物或者是事实的现状问题,而是具体到历史上,人们对史学的敏感度总是差12345678910。
所以我认为,我们更应该看佐佐木克教授撰写的这一类书籍,培养一种客观对待历史的态度,养成一种绞尽脑汁思索历史观的素养。
比起对待文化的观点,历史要求我们的不能只是发想或是创造,而是基于史实,习得一种“达权通变”的方法论。
所以,已经听腻了“日本的动漫、电视剧、流行感染了我”“日本人的认真精神感动了我”这类老生常谈毫无新意的人尽皆知的道理后,更希望有人能够像佐佐木克教授一样告诉我,过去的事情是怎样的,过去的人怎样构筑未来的蓝图,过去的人怎样在那样一个狭小的世界里突破重围,过去的人做得那些事情对现在有什么影响,过去的历史如何造就了今天的文化乃至文明。
还有,过去的有些人为什么犯了那么大的战争罪!
不然,今天的你,也只知道去旅游,游回来问问你“大阪城住的是哪位历史名将?名古屋城有什么重要典故?金阁寺涂那么多金子为什么?渡月桥和老女村冈有什么关系?东京为什么叫东京?上野恩赐公园里的五重塔是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时,你只能哑口无言。再或者是用“我X,太特么干净了”来惊叹结束游行。
因为,很多人没有认真想过,现在已不是“要历史还是要文化”的问题,而是很多人无法诠释历史美和文化美的问题。
在新的时代浪潮中,我们需要学习佐佐木教授这样的历史研究。历史不是文化,但是文化是在历史的交织中孕育而生的。
历史会告诉你,格局的通透度决定的一定是更高更远的影响。历史观能教你,美的鉴赏度和意识度决定的一定是更深更精的魂魄。
原创文章,禁止转载和抄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