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婚姻育儿
与孩子共同成长进步(五)人生战略

与孩子共同成长进步(五)人生战略

作者: 三木两火 | 来源:发表于2018-10-21 15:50 被阅读8次

    望子成龙是作为家长永恒的期望。我儿子今年7岁多,上二年级。我观察我们这个阶段的家长都普遍有种深深的焦虑,就是给孩子报课外特长班的问题。放眼望去,身边的同事朋友亲戚几乎没有不给孩子报特长班的,美名其曰“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且现在各种辅导特长班简直多如牛毛,如果我们肯投入时间和金钱,给孩子报名简直再简单不过——简单的已经成为一个诱惑。

    据说有的家长能给孩子报6—7个特长班,我对这个数字就特别惊讶,孩子又不是电脑,学这么多班到底能学到什么。我听说很多孩子唯一的休息时间就是在妈妈电动车的后座上,不禁唏嘘。那么,在做出决定之前,先要问自己一个问题:给孩子报特长班,尤其是报很多很多特长班,对孩子的个人成长到底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呢?

    最近读了两本书,给了我一下启发。一本是《园丁与木匠》,一本是《一网打尽》。《园丁与木匠》是从进化生物学、发展心理学的角度高纬度、高观点讲家庭教育,而《一网打尽》讲的是亚马逊这个企业的发展史还有他的掌门人贝佐斯对企业发展的一些观点和思考。我从中收获了很多心得体会。

    我觉得,在孩子成长早期,建立科学的人生战略很有必要。我把自己的一点思考和大家分享。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人生战略,概念清晰才有执行力。

    战略有很多定义,很多人也有不同的理解。但我看到一个最有指导性意义的定义是:战略,就是作出选择。选择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要放弃一些东西,即“有所为有所不为”。比如,我们给孩子报钢琴班,想让他成为郎朗那样的人物,或者是想让孩子增加一个谋生手段、增强一下音乐素养,这就是一个战略。那么,你就要督促孩子把大量时间精力投入到学钢琴当中。也就意味着必须放弃他成为美术家、足球运动员、书法家的机会。如果什么都想要,给孩子一口气报了一堆特长班,你这就不是一个好的战略,而是拿着孩子做实验。

    有本书叫《达芬奇诅咒》,说的大致也是这个道理。现在是一个专才的世界,通常的做法都是在某一领域长期专注才能有所成就。一个孩子再厉害,同时学滑冰、武术同时加上两种乐器,也许可以在每个项目上都达到足以赢得家长赞许的水平,但是他几乎不可能在任何项目上达到足以赢得竞争的水平。这不是达芬奇的时代,我们不能奢望把孩子培养成达芬奇那样的全才,我们必须做出战略选择。

    其次,怎么给孩子制定人生战略。

    这其实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每个孩子都有每个孩子的特点和特色,这就需要家长全身心陪伴、细致观察去得出结论。但既然是人生战略,放眼的肯定是孩子的整个人生,要有“长线思考”思维。作为家长,要深入思考到底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过上什么样的生活。正如罗胖在《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里说的:孩子不是我们出生后很多年才出生的人,是我们离开这个世界之后还要活很多年的人。

    在制定人生战略方面,亚马逊给我一个启发。《一网打尽》里,贝佐斯说:“我常被问的一个问题是,在接下来的10年里,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但我发现,很少有人问我另外一个问题,在接下来的10年里,什么是不变的?我认为第二个问题比第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因为你需要将战略建立在不变的事物上。”亚马逊认定的不变就是,消费者想要更快的物流(京东也是如此)、更多的商品选择、更便宜的价格,于是把精力放在这些不变的东西上。现在,亚马逊公司已经成为继苹果之后,第二家市值达到万亿级别的科技公司。

    同样,我们需要考虑十年后、二十年后,对孩子来说,对他在这个世界上的生存和发展来说,不变的是什么,将人生战略建立在“不变的事物”上。我们要抵得住短期的诱惑,不能看到亲戚邻居家的孩子又学什么武术班、英语班啊,又在什么才艺比赛上拿奖了,就按捺不住激动的心,仿佛不给孩子也报上一个班就要毁了他的一生似的。在这个过程中,要考虑清楚,到底是在培养孩子的能力还是减少家长的焦虑,到底是孩子愿学,还是家长在盲目攀比。

    顺便说一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没有选择、没有放弃,绝对不是战略,可能都不是一个正确的说法。第一,从生命的时间尺度来看,孩子的成长显然不是短跑而是马拉松。如果让孩子从起跑线开始就以冲刺的劲头去起跑,显然必输无疑。第二,究竟什么是“起跑线”?起跑线是基础,是出发点,是家长为其搭建的平台。家长起点高,孩子的起跑线就靠前,跑起来就轻松有劲不费力。特长班上学到东西的充其量只能算作技能。家长应该在家庭环境和自身素质方面用力才对。

    最后,有哪些值得参考的有效战略。

    《园丁与木匠》这本书的作者高普尼克是一位发展心理学家,她的一生都围绕儿童、儿童的成长以及儿童的认知展开。我主要结合这本书的一些观点和其他一些比较权威的相关文章,来提供一些制定人生战略的参考。

    1.六岁以下的幼儿主要学习手段就是玩。当然不是玩电子游戏,而是有场景、有模仿、有想象力的那种玩。这个阶段的孩子玩就是学习,学习就是玩。背唐诗、学加减法、认几个生字根本不重要。这个时候,孩子大脑的特点就是“混乱”。所以,要让孩子充分地、尽情地玩,用他自己的手段去探索世界。如有可能,请加入陪他一起玩,因为真的很好玩。(当然,他有可能不带你玩-_-||)

    2. 七岁之后,孩子有了一定的专注力。可以让孩子学一些知识和技能(也不要放弃玩)。大量实验研究证明,阅读和数学对孩子的认知和思维最有帮助,这基本已成为科学界的共识。所以,应该让孩子在这方面多下功夫,甚至是下一辈子功夫。

    3. 多观察孩子的性格特点、学习兴趣。如果家长是为了发现孩子的兴趣点而大量报班、“随机试验”,那么一年尝试也够了,早点收缩战场,让孩子把精力用在值得用的地方。毕竟这不是打渔,需要广撒网。之前我就比较盲目,最多的时候给孩子报了4个特长班,但我观察他在一些方面缺少天赋且没有兴趣,逐渐精简到2个。经过对他长达七年的观察,我给他的定位就是在文化课上投入更多的精力会有更好的发展,特长班只是培养业余爱好。所以,与其让他整日奔波特长班,还不如让他多读书、多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4. 给孩子培养可以终生受益的技能。人生不是到从小学到大学,不是高考之后就结束了。道德品行、交际能力、独立思考、科学思维、人生观价值观乃至身体健康都很重要。媒体经常津津乐道的高考状元辉煌过后“泯然众人矣”,其实就是其他方面的能力跟不上。

    5、给孩子营造最好的成长生态环境。《园丁与木匠》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就是:为人父母,不是工作,不是木匠做桌子,重要的不是技巧;为人父母,是园丁种花,是给予他们成长所需要的一个安全、温暖、自由的环境。纠结具体的育儿技巧没什么用,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更重要。

    人生战略,本身就是个很宏大的话题,能给出的也不会是细枝末节的具体方法。战略并非一成不变,可以随时根据变化进行调整,但保证基本的目标方向非常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作为父母,应该始终不忘问自己这个问题:我们到底想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到底想让他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想清楚、搞明白、作选择,不要在乎“一城一池之得失”,不要以跑百米的方式去跑马拉松。

    说来说去,还是考验家长的能力素质,还是回到我写《与孩子共同成长进步》这个系列的初衷:作为父母,我们必须跟着孩子一起进化一起成长,我们必须首先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不要问为什么孩子不听你的话,而要问你自己配不配的上让孩子听你的话。你是个什么人,比你对孩子做什么,重要得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与孩子共同成长进步(五)人生战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fmb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