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写文章,从来不查书。
苏轼一生,除了短暂的吏部尚书生涯,翰林学士是他的最高官职,其最重要的工作内容,是帮皇帝写诏书。
皇帝诏书是最高级别的公文,要求非常严谨,不能出一点错,措辞还要典雅,一般人真写不来。苏轼一生写过八百道诏书,竟然从不查资料,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
我们说苏轼是全才,大多是指他在诗、文、书、画方面样样精通。其实远远不止,在他的文章里,天文地理,美食佛学,无所不包,更奇葩的是,他还写过医书。
再结合他老爹苏洵、老弟苏辙,这很容易让我们猜想,苏家是不是有什么读书秘诀。
老苏家非但没有秘诀,他们的读书方法,甚至是笨拙的。这个读书的笨方法,就是抄书。抄《汉书》。
他读第一遍,每段抄三个字;读第二遍,每段抄两个字;读第三遍,每段抄一个字。
早在青年时期,他就已经把《汉书》全文手抄两遍了,读书练字两不误。
具体的方法,用苏轼自己的话说,就是:“吾尝读《汉书》矣,盖数过而始尽之。如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财货之类,每一过专求一事。不待数过,而事事精窍矣。”
像《汉书》这种大部头,不能漫无目的地读,每次读都要带着明确的问题,一次只专注于一件事。这些细分问题都弄懂了,书自然就读透了。
如果把一个个问题比作一个个敌人,当一个人拿起书,就是八面受敌。最好的办法,不是一通乱打,而是逐个击破。所以,苏轼把这种读书法,叫作“八面受敌”。
可能有人会说,苏轼是嗜书如命,肯定什么书都爱读。
其实不是。少年苏轼跟我们普通人一样,爱读书,但有时候也讨厌读书,“初甚苦之”,简直不能更同意了。
他老爹苏洵也一样,“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说明苏洵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爱读书。
到苏轼出生,苏家的读书氛围已经形成,用他的话说就是“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由此看来,苏家或许有过短暂的阶段,一个不爱读书的父亲,逼着两个娃往死里读。
“我昔家居断往还,著书不暇窥园葵。”
这是苏轼的回忆,小时候在家读书,没时间和小伙伴玩,连菜园子都没空去。
“舟行无人岸自移,我卧读书牛不知。”
不仅在家里读,外出放牛时也带上书。
光读还不行,还得考试。
苏洵既当老爹,也当老师,经常批评苏轼、苏辙两只神兽。以至于苏轼年过六十,都当爷爷了,还经常在梦中惊醒,摆脱不了被考试支配的恐惧。
他在《夜梦》里写道:
夜梦嬉游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
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始及桓庄初。
怛然悸寤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
……
大意是:
午夜醒来,想起童年的读书经历。当时贪玩,老爹一检查读书进度都心惊肉跳。
欧阳修看了苏轼的科举考试文章说:“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似乎这样还不过瘾,欧阳修在各种场合都给苏轼站台:
“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
又说:“更三十年,无人道着我也!”
三十年后,世人将只知苏轼,不知道我这个老盟主了。
欧阳老师没有猜错,他死之后,苏轼真的接替他的盟主之位,成为新一代盟主。
慧眼识珠的除了欧阳修,还有宋仁宗。
殿试过后,宋仁宗对曹皇后说:“我为赵家子孙找到了两位宰相(还有苏辙)。”
苏轼读书法,看起来很笨,很古板,但运用起来,一点都不古板。读书读到“事事精窍”的程度,已经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方法论的成熟。只有这样才能把书吃透,才能像欧阳修对他的评价一样——“善用书”。
“东坡尚如此,中人之性,岂可不勤读书邪?”
这是一句现在流行的话:
苏轼这样的聪明人都在苦读,你我资质平平,还不好好读书?!
![](https://img.haomeiwen.com/i11257274/9484aea6fe13d841.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