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两汉都是被外戚所篡。西汉是被王家所篡,东汉则是被曹家所篡。但不能因此就否定这两个家族的所有人。曹丕篡汉时,曹节作为汉献帝的皇后,和曹丕都是曹操的子女,却并不帮着曹家,反而“魏受禅,遣使求玺绶,后怒不与。如此数辈,后乃呼使者入,亲数让之,以玺抵轩下,因涕泣横流曰:‘天不祚尔!’左右皆莫能仰视。”王莽篡汉时也同样如此,王莽的姑姑王政君的反应和后世的曹节几乎相同:“初,莽为安汉公时,又谄太后,奏尊元帝庙为高宗,太后晏驾后当以礼配食云。及莽改号太后为新室文母,绝之于汉,不令得体元帝。堕坏孝元庙,更为文母太后起庙,独置孝元庙故殿以为文母篹食堂,既成,名曰长寿宫。以太后在,故未谓之庙。莽以太后好出游观,乃车驾置酒长寿宫,请太后。既至,见孝元庙废彻涂地,太后惊,泣曰:‘此汉家宗庙,皆有神灵,与何治而坏之!且使鬼神无知,又何用庙为!如令有知,我乃人之妃妾,岂宜辱帝之堂以陈馈食哉!’私谓左右曰:‘此人嫚神多矣,能久得晁乎!’饮酒不乐而罢。”“至王莽篡位,就元后求玺,不与,以威逼之,乃出玺投地。玺上螭一角缺。”“自莽篡位后,知太后怨恨,求所以媚太后无不为,然愈不说。”同样,王政君的兄弟王商也可谓是汉朝的忠臣。
王商(?——前25年),西汉后期大臣,涿郡蠡吾(今河北博野)人,字子威。王商既是汉宣帝母亲王翁须之兄王武的儿子,又是汉元帝刘奭侍妃王政君的同父异母的哥哥(差了一辈)。王商后嗣(继承)父亲王武爵位为乐昌侯。
王商身长八尺,体态高大,相貌出众。由于他的姑姑王翁须是汉宣帝的生母。王商的父亲王武是宣帝的舅舅而被封为乐昌侯,所以王商是汉宣帝刘询的表兄弟,属于外戚家族子弟。后随父母迁徙到杜陵(今陕西西安三兆村南)。
汉宣帝时,王商由于出身与皇室关系密切,少年时便以任子(太子属官或郎官)身份出仕,在朝中任职。作为皇太子刘奭的表叔曾担任太子中庶子,专门负责处理东宫事务,王商为人正派、忠厚而且颇具威严。被当时人称颂。“商少为太子中庶子,以肃敬敦厚称。父薨,商嗣为侯,推财以分异母诸弟,身无所受,居丧哀戚。于是大臣荐商行可以厉群臣,义足以厚风俗,宜备近臣。繇是擢为诸曹、侍中、中郎将。”汉元帝时,加封王商为右将军、光禄大夫。期间,王商会同匡衡等大臣保护太子刘骜的储位有功。汉竟宁元年(前33年)五月,汉元帝病逝,终年43岁。汉成帝刘骜继位,改任王商为左将军。汉永光三年(前41年)又改升王商为右将军、光禄大夫。
汉成帝刘骜的母亲、王商的异母妹妹王政君年轻貌美,18岁时被选进宫中,作为地位卑微的侍女,负责侍候皇后许平君。正值汉宣帝太子刘奭(汉元帝)心爱的妃子(太子妃)司马良娣去世,刘奭伤心之余,对身边的其他妃子没有兴趣。汉宣帝因太子刘奭没有儿子(皇太孙)感到着急,汉宣帝刘询、皇后许平君就将几个美女送到跟前,命刘奭自己挑选一个。“岁余,会皇太子所爱幸司马良娣病,且死,谓太子曰:‘妾死非天命,乃诸娣妾良人更祝诅杀我。’太子怜之,且以为然。及司马良娣死,太子悲恚发病,忽忽不乐,因以过怒诸娣妾,莫得进见者。久之,宣帝闻太子恨过诸娣妾,欲顺适其意,乃令皇后择后宫家人子可以虞侍太子者,政君与在其中。及太子朝,皇后乃见政君等五人,微令旁长御问知太子所欲。太子殊无意于五人者,不得已于皇后,强应曰:‘此中一人可。’是时政君坐近太子,又独衣绛缘诸于,长御即以为是。皇后使侍中杜辅、掖庭令浊贤交送政君太子宫,见丙殿。得御幸,有身。先是者,太子后宫娣妾以十数,御幸久者七八年,莫有子,及王妃一幸而有身。甘露三年,生成帝于甲馆画堂,为世适皇孙。宣帝爱之,自名曰骜,字太孙,常置左右。”王政君母以子贵,被立为太子妃。汉黄龙元年十二月甲戌日(前48年1月9日),汉宣帝驾崩,太子刘奭继位,王政君被封为皇后。

汉竟宁元年(前33年),汉元帝刘奭病崩,20岁的刘骜继位,是为汉成帝。王政君也就成了皇太后。汉成帝汲取前代权臣霍光和宦官(朝中官职为中书令)石显专权的教训,但还是认为自己的舅舅可靠。就任命王政君的同母哥哥王凤做了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王政君的五个同父异母或堂兄弟王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都封了侯。时称王氏“五侯”。从此,王氏家族权倾朝野,特别是大将军王凤俨然如当年的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在世。
王商虽说与大将军王凤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同为皇亲国戚,但是为人敦厚、刚正不阿。对兄长大将军王凤专横擅权心生不满,多次发表对其的弹劾、斥责意见。“元帝崩,成帝即位,甚敬重商,徙为左将军。而帝元舅大司马大将军王凤颛权,行多骄僣。商论议不能平凤,凤知之,亦疏商。”
当年,汉元帝不喜欢皇后王政君,宠爱傅昭仪和她的儿子定陶王(后封山阳王)。定陶王刘康多才多艺,人品端正,很有汉宣帝之风,与太子刘骜有天壤之别。汉元帝十分宠爱这个次子山阳王,一度有打算废掉太子刘骜,另立刘康的打算。“是时,定陶共王爱幸,几代太子。商为外戚重臣辅政,拥佑太子,颇有力焉。”因此,汉成帝一直倾向在王商的一边。
建始三年(前30年)秋,“京师民无故相惊,言大水至,百姓奔走相蹂躏、老弱号呼,长安中大乱。天子亲御前殿,召公卿议。大将军凤以为太后与上及后宫可御船,令吏民上长安城以避水。群臣皆从凤议。左将军商独曰:‘自古无道之国,水犹不冒城郭。今政治和平,世无兵革,上下相安,何因当有大水一日暴至?此必讹言也,不宜令上城,重惊百姓。’上乃止。有顷,长安中稍定,问之,果讹言。上于是美壮商之固守,数称其议。而凤大惭,自恨失言。”因此对王商恨入骨髓,一心想把王商赶出朝堂。
建始四年(前29年)春三月,王商接替匡衡出任丞相,汉成帝十分敬重他,加封其食邑一千户,王商此时威望达到从政生涯的顶峰。“河平四年,单于来朝,引见白虎殿。丞相商坐未央廷中,单于前,拜谒商。商起,离席与言,单于仰视商貌,大畏之,迁延却退。天子闻而叹曰:‘此真汉相矣!’”

汉成帝虽说沉湎酒色、荒淫无度、倦于朝政,但在王商的辅佐下还是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一是下诏减轻赋税,鼓励发展生产,搞活经济;二是实行“三公制度”,也就是实行丞相、太尉(大司马)、大司空(御史大夫)互相监督制约的制度。强化了皇权,防止一家独大的事情发生。对于当时情况来说,主要削弱了大司马王凤的权利。三是让刘向等人主持编撰了历史上著名的农书《汜胜之书》和我国著名的图书目录《七略》。王凤因此对王商又增添了一份恨意。欲对王商置于死地而后快。
汉河平四年(前25年),“初,大将军凤连昏杨肜为琅邪太守,其郡有灾害十四,已上。商部属按问,凤以晓商曰:‘灾异天事,非人力所为。肜素善吏,宜以为后。’商不听,竟奏免肜,奏果寝不下,凤重以是怨商,阴求其短,使人上书言商闺门内事。天子以为暗昧之过,不足以伤大臣,凤固争,下其事司隶。”
王商有个女儿。“先是,皇太后尝诏问商女,欲以备后宫。时女病,商意亦难之,以病对,不入。及商以闺门事见考,自知为凤所中,惶怖,更欲内女为援,乃因新幸李婕妤家白见其女。会日有蚀之,太中大夫蜀郡张匡,其人佞巧,上书愿对近臣陈日蚀咎。下朝者左将军丹等问匡,对曰:‘窃见丞相商作威作福,从外制中,取必于上,性残贼不仁,遣票轻吏微求人罪,欲以立威,天下患苦之。前频阳耿定上书言商与父傅通,及女弟淫乱,奴杀其私夫,疑商教使。章下有司,商私怨怼。商子俊欲上书告商,俊妻左将军丹女,持其书以示丹,丹恶其父子乘迕,为女求去。商不尽忠纳善以辅至德,知圣主崇孝,远别不亲,后庭之事皆爱命皇太后,太后前闻商有女,欲以备后宫,商言有固疾,后有耿定事,更诡道因李贵人家内女,执左道以乱政,诬罔悖大臣节,故应是而日蚀。《周书》曰:“以左道事君者诛。”《易》曰:“日中见昧,则折其右肱。”往者丞相周勃再建大功,及孝文时纤介怨恨,而日为之蚀,于是退勃使就国,卒无怵惕忧。今商无尺寸之功,而有三世之宠,身位三公,宗族为列侯、吏二千石、侍中诸曹,给事禁门内,连昏诸侯王,权宠至盛。审有内乱杀人怨怼之端,宜究竟考问。臣闻秦丞相吕不韦见王无子,意欲有秦国,即求好女以为妻,阴知其有身而献之王,产始皇帝。及楚相春申君亦见王无子,心利楚国,即献有身妻而产怀王。自汉兴几遭吕、霍之患,今商有不仁之性,乃因怨以内女,其奸谋未可测度。前孝景世七国反,将军周亚夫以为即得雒阳剧孟,关东非汉之有。今商宗族权势,合赀巨万计,私奴以千数,非特剧孟匹夫之徒也。且失道之至,亲戚畔之,闺门内乱,父子相讦,而欲使之宜明圣化,调和海内,岂不谬哉!商视事五年,官职陵夷而大恶著于百姓,甚亏损盛德,有鼎折足之凶。臣愚以为圣主富于春秋,即位以来,未有惩奸之威,加以继嗣未立,大异并见,尤宜诛讨不忠,以遏未然。行之一人,则海内震动,百奸之路塞矣。’”
史丹将王商的“罪行”转述给了汉成帝。汉成帝当然不肯听信,命这件事到此为止。王凤继续在汉成帝、太后王政君面前指责、弹劾王商,坚决要求罢免王商的丞相之职,并请求给予严责、惩办。太后王政君也没有罢免王商的意思,只是责成汉成帝尽快了结此事。汉成帝迫于压力,误会之下无奈只好下诏免掉了王商的相位。王商愤恨异常,罢官后第三天吐血而亡。王商死后,汉成帝又在王凤等人胁迫下,给了王商一个“戾侯”的恶谥号。“商免相三日,发病呕血薨,谥曰戾侯。而商子弟亲属为驸马都尉、侍中、中常侍、诸曹大夫郎吏者,皆出补吏,莫得留给事宿卫者。有司奏商罪过未决,请除国邑。有诏长子安嗣爵为乐昌侯,至长乐卫尉、光禄勋。商死后,连年日蚀、地震,直臣京兆尹王章上封事召开,讼商忠直无罪,言凤颛权蔽主。凤竟以法诛章”。
外戚干政本是封建王朝的痼疾,王商却是一个反例。王商为人正直,一心替朝廷做事,得罪了不少人。可惜他架不住佞臣的陷害、暗算,无力与封建势力抗衡,最终落得忧愤而死的下场,死了还得到一个恶谥,颇有一些悲壮,令人惋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