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的朋友你好!我是元融陈春华,欢迎你来到元融国学。
今天我们接着讲家长的错误角色7.8.9
7.控诉者:啥叫控诉者?我举个例子“你看看,我这头白发,都是跟你操心操的。”“我这个心脏病呀,又犯了。都是让你气的!”这就是控诉者,让孩子为你的不如意买单。
实际上家长是希望孩子:心疼、体谅父母,懂事!多努力学习。实际上这是在绑架孩子,孩子会自责、愧疚,总在心理说:“对不起,都是我的错。”有了这种情绪,做事畏手畏脚,生怕伤害到爸爸妈妈,生活中舒展不开自己。
记得看过这么一篇文章:一个十一二的孩子,不忍父母的辛苦,拿出所有的积蓄并写了一封信,自杀了。他在信里告诉父母:你们为了我,太辛苦了!我走了,你们歇一歇吧,干点儿自己想干的事情吧!比如去旅旅游,我把所有的积蓄都留给你们。是父母想旅游吗?不是!是孩子想去旅游,是孩子把自己最想做的事儿,让给了父母。这是多么纯真的爱啊,是什么让孩子身上扛着这些,在他的年龄上不该有的压力阿。
如果没有孩子咱们会不会长白发,会不会得心脏病。这些自然生命现象,让孩子为你负责?体会过孩子的善良和压力吗!
也有不在乎的孩子:你愿意白,你愿意病,谁管你!即便不背负那么大的压力,也站到家长的对立面去了。
8.比较者:“你不能像人家谁谁似的。”“看人家谁谁的孩子多好!”这些‘别人家的孩子’,我们永远看不到他们的缺点,只能看见优点。然后拿我们自家孩子的缺点和人家做对比。我们希望咱家的孩子也能那么优秀。实际上留在孩子心理的是嫉妒,还有由嫉妒产生的恨。
我在学龄前成长环境比较单一,爷爷奶奶经常用邻居家的一个男孩和我做对比:看看人家,象棋上的字都认识,你看看你,啥也不是。我在心理,无数次的辩解:他家总玩象棋,咱家哪有呀。还不敢和大人争辩,心里委屈极了。直到有一天,这个孩子的小弟弟因病去世了。我在心里想:咋不是他死呢!看看嫉妒的力量太恶毒了,现实生活中,我和这个孩子基本上都不来往。
9.讽刺、挖苦者:“你说说你,考这点分,真行!”“你看看这字写的,简直就是天书!”当别人这么说我们,我们是什么心情?
孩子内心会产生强烈的抵触:我怎么做也不好!我为什么还努力,就这样了。真讨厌!是不是除了顺势下滑,不会让孩子产生上进的心。我们在被别人讽刺、挖苦后也会满心愤恨。
今天就讲到这里,对家长角色中的控诉者、比较者、讽刺挖苦者,做了铺开的阐述,希望大家细细品味,有所收获!
网友评论